完善機制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強化就業優先政策”。高校畢業生作為就業領域的重點群體之一和重要人力資源,其充分就業有助於夯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人才根基。
202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達到1174萬人。與此同時,就業市場用人需求存在明顯的不確定性,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明顯增加。如何健全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機制,有效穩妥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亟須多維施策。
打造貫通式就業促進機制。為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需要打造貫通式的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機制。一方面,深化就業主體互動聯通。構建多方主體互動、“一盤棋”謀劃推動機制,完善高校畢業生供需一體化聯通平台,依托平台共享就業信息和畢業生信息,共同開展就業指導、組織招聘活動﹔同時鼓勵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建立完善綜合性服務場所,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一站式”就業服務。另一方面,落實“招生—培養—就業”人才培養閉環。高校要從招生前置環節入手,主動對接區域產業優化布局、重點行業企業人才需求,完善人力資源需求預測,落實與區域經濟發展相協調的學科培養方案與就業支持模式,推進人才分類培養,有效緩解慢就業、緩就業等現象。
推動就業促進機制長效運行。構建就業促進機制不僅應著眼於解決短期就業問題,也要確保其長效運行。第一,堅持“質”“量”並舉。在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同時,更加關注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推進更高質量和更加充分就業。第二,實施不同群體畢業生精准就業計劃。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殘疾畢業生等,建立“一人一檔一冊”,分類開展實踐引導、就業指導、跟蹤幫扶和就業援助,兜好就業底線。第三,強化政策的跨周期設計。抓住我國內外增長動力轉換的關鍵期,在落實短期政策的基礎上,加快推進中長期就業方案,關注高校畢業生入職后的就業情況,引入終身性就業支持方案,完善高校畢業生跨周期就業政策設計。第四,構建長期評價反饋體系。落實動態評價方案,推進實名制跟蹤監測服務,對離校未就業等畢業生群體予以重點關注,做到實時反饋、及時預警,將評價結果用於改進就業服務。第五,引入應急應變柔性機制。緊密結合風險應對實踐,落實第一責任人及執行人,引入柔性機制,設置風險識別機制,強化風險評估預警,落實突發事件應對方案,及時妥善處理突發問題。
強化就業促進機制資源供給。強化資源供給有助於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機制的運行效果。統籌中央、地方資源,協調人社、工信、教育等機構,細化高校畢業生就業管理、監督、服務,促進戶籍、檔案、醫保、人事關系等高效流通,創設公平、高效且有質量的健康良好就業環境,共同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提升就業服務隊伍專業化水平。選優建強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工作隊伍,加大專職工作人員引進力度,打造分類指導的就業培訓模式,不斷提高綜合服務能力。建設精准就業服務大數據中心。構造勞動力就業信息和就業數據共享的開放系統,以“一人一碼”等形式,加強高校畢業生與崗位的雙向互動,精准匹配就業崗位,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流動。繼續探索完善多元化招聘服務模式。借鑒一些地區網絡直播招聘的寶貴經驗,深入探索“公共+市場”“線上+線下”“主播+導師”等招聘新模式,使畢業生足不出戶就能獲取崗位信息、職業指導服務,進而及早找到適配的崗位。(李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十四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氣象保障規劃》發布
- 人民網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楊虞波羅)近日,中國氣象局與山西、內蒙古、山東、河南、四川、陝西、甘肅、青海、寧夏等沿黃河九省(自治區)政府聯合印發《“十四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氣象保障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描繪“十四五”期間氣象服務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新藍圖。 《規劃》明確,到2025年,建成黃河流域防洪抗旱氣象保障示范區、科學應對氣候變化試驗區、氣象賦能行業發展試驗區,初步建成以“監測精密、預報精准、服務精細”為標志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氣象保障業務體系,基本形成流域氣象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流域氣象服務信息共享、協同創新、集約高效、保障有力,流域防洪抗旱安全、氣候安全、水資源安全、糧食安全、文物安全、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得到有效氣象保障,初步建成氣象高質量服務保障國家戰略的樣板流域。…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