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老把式”學新招
稻谷收割季節,在南京市六合區竹鎮鎮種糧大戶張立友的稻田裡,收割機、拖拉機等忙個不停,收割粳稻,播種小麥、油菜。
“我是搞農業的‘老把式’了,現在請農機收割全部是通過手機下單,十分方便。”張立友說,他通過微信小程序“北斗智慧農服”填寫了作業類型、面積、單價、總價、時間和地點,提交訂單,很快就有農機手接單。
承接訂單的是南京市六合區玖銘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工作人員。該社負責人朱久保告訴記者,他們共有100多台(套)的作業機械,通過對農機實現統籌調配,使用效率大大提高,“過去忙閑不均的現象得到了根本改變”。
六合區是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縣。據南京市六合區農業農村局農業裝備科科長胡宏介紹,六合區農業社會化服務數字管理平台投入運行后,已有59家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92名農機手、129個生產主體、565台(套)裝有北斗導航系統的農機加入平台。
“農戶和農機手可實現線上聯系,線下開展秸稈還田、插秧、植保、收割、烘干等農機作業服務。”胡宏說,平台還提供農機租賃與維修、農產品加工、農資供應等綜合農事服務,徹底解決了“有機無田耕、有田無機用”的問題。
在六合,智能化已覆蓋農業生產的方方面面。南京市六合區天緯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搭建的“基於農業生產的全產業鏈融合服務平台”,可選取任一監控范圍內的農田,查看風速、雨量、土壤、光照等實時數據﹔還能調整視頻像素和角度,觀察農作物的顏色、長勢、有無病虫害等。
無人駕駛智能插秧機大大減輕了人工負擔。與普通插秧機相比,無人駕駛智能插秧機增加了北斗導航系統,通過控制面板進行定點信息設置,隻要10分鐘就能完成一畝地的插秧作業,既減少了用工成本,也提高了機械化作業的精准程度。
植保無人機實現精准噴洒農藥﹔水泵實現智能灌溉……記者在六合區採訪看到,當地農業生產裝上了“智慧大腦”,農戶用上高科技手段,傳統的種田方式正在向機械化、智能化轉變。
據統計,2022年六合區秋糧面積達59.48萬畝,比上年同期增加2.82萬畝,預計秋糧總產量達30.5萬噸。
新華社南京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