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5: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好未來
中國對2010年“愛知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的執行情況好於全球平均水平,中國建立的自然保護地面積佔國土面積比例,已超過“愛知目標”設定的17%的目標。中國將生態文明建設置於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的優先地位,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保護生物多樣性,這提供了一個值得各國借鑒的榜樣。
穆雷瑪 《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
12月7日至19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所在地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COP15以“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主題,旨在制定並通過“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下簡稱“框架”),擘畫未來10年乃至更長一段時期內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藍圖。
12月15日,COP15第二階段會議進入高級別會議階段。COP15主席、中國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表示,當前,全球生物多樣性下降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人類面臨的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中國作為主席國,經與各方商議,為推進“框架”磋商制定了清晰的路線圖,努力確保大會取得全部預期成果。
建立與“框架”相適應的資源調動體系
黃潤秋表示,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人類正站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十字路口,各締約方和利益攸關方迫切希望扭轉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趨勢。作為COP15主席國,中國以最高級別的政治意願和領導力,推動在雲南昆明召開的COP15第一階段會議取得圓滿成功。第一階段會議通過《昆明宣言》,呼吁各方為制定、通過和實施一個有效的“框架”貢獻最大力量,為第二階段會議的召開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12月17日,在為期兩天半的COP15第二階段高級別會議結束后的新聞發布會上,黃潤秋表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框架”關鍵議題談判已取得重大進展。“從目前談判進程來看,我們剩下的‘硬骨頭’越來越少,接下來將聚焦非常少數的幾個問題,一旦突破,‘框架’就可以達成。”黃潤秋說。
據統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和兩個議定書一共有53個需要作出決定的議題,這裡面最具有標志性的“框架”又包括29個需要作出決定的議題。
怎樣的“框架”才能被視作是成功的?黃潤秋說,具體表現為能否建立與“框架”目標相適應的資源調動體系,包括資金、技術、能力等方面的資源﹔能否確保“框架”得到有效執行,包括規劃、報告、國別審查、全球審查、廣泛參與以及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必要支持等﹔能否調動廣大締約方和利益攸關方全面參與,平衡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我們認為,隻有滿足上述這些方面,才能遏制並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嚴峻形勢,走上通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未來。”黃潤秋強調。
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
中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生物多樣性保護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納入各地區、各領域的中長期規劃。
黃潤秋說,中國一貫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大力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主流化,有效保護了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4%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得到恢復。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累計完成造林9.6億畝,佔全球人工造林的四分之一,人工林面積長期居世界首位。
為保護生物多樣性,中國完成了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構建了生態保護紅線監管體系,持續開展“綠盾”專項行動,查處侵佔和破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行為,督促問題整改和生態修復。目前,中國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佔陸地面積的30%以上,覆蓋了所有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區、生態脆弱區和生物多樣性分布關鍵區。初步形成了覆蓋全國的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完成對全國高等植物、脊椎動物和大型真菌瀕危狀況評估等。
《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穆雷瑪說,中國對2010年“愛知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以下簡稱“愛知目標”)的執行情況好於全球平均水平,中國建立的自然保護地面積佔國土面積比例,已超過“愛知目標”設定的17%的目標。中國將生態文明建設置於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的優先地位,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保護生物多樣性,這提供了一個值得各國借鑒的榜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