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太空環境保護誰都不能缺席

2023年01月03日08:44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太空環境保護誰都不能缺席

  太空空間是無主之地,但空間中漂浮的太空垃圾卻是“有名有姓”,它們都是在人類一次次的航天發射中被帶上太空,然后因為各種原因開始了“四處漂泊”。雖然是人類制造,但對於該如何處理這些太空垃圾,人類社會卻尚未形成有效的規章制度。

  太空垃圾也有“國籍”

  太空垃圾問題如今已經到了“火燒眉毛”的地步。2022年4月,國際空間站借助俄羅斯“進步MS-18”號飛船的推進系統將軌道高度提升了約1.8千米,以規避與太空垃圾可能發生的碰撞。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公司表示,國際空間站的軌道高度每年平均進行11次調整。此外還需要進行機動規避,以避免空間站受到太空垃圾的影響。

  雖然太空垃圾問題已經迫在眉睫,但對於太空垃圾的清理問題,國際上仍未達成有效共識。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表示:“清理太空垃圾目前可以說仍然是一項公益事業,沒有國際規章來強制要求各國去做。”但太空垃圾的確是有“國籍”的。楊宇光指出,如果太空垃圾對某一航天器造成了實質性損毀,通常情況下垃圾的所有方,尤其是垃圾來源航天器的發射國需要承擔相關責任。

  但目前國際社會並沒有專門管理太空垃圾的成熟規章,可供參考的隻有1972年的《空間物體所造成損害的國際責任公約》規定,發射國對其發射的航天器在地球表面或行駛中的飛機造成的危害負有絕對的賠償責任。如歷史上來自美國天空實驗室空間站的多塊太空垃圾墜落在澳大利亞境內,造成一定的財產損失,美澳雙方就賠償問題反復交涉。楊宇光表示,高昂的處理成本以及缺乏明確的回報激勵和責任劃分,都讓清理太空垃圾隻能暫時停留在公益階段。

  減少垃圾產生各國在行動

  雖然清理太空垃圾仍然困難重重,但在控制太空垃圾的產生方面,國際航天界已經行動了起來。

  楊宇光介紹道,目前國際航天界已經建立起了完善的通報和規避制度,即各國對當前所屬航天器的運行軌道進行公開通報,避免不同國家航天器間發生在軌碰撞,產生大量太空垃圾。此外,對於火箭的末子級,各國還會對其進行鈍化處理,將內部的推進劑用光、高壓氣瓶中的氣體排光、電池裡的電耗光。“這都屬於蓄能含能部件,有可能會發生爆炸。排空后爆炸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能夠避免因為爆炸產生更多細小的太空垃圾。”楊宇光進一步介紹道,除了鈍化,負責任的國家還會控制衛星在壽命到期前主動離軌,一方面釋放寶貴的軌道資源,另一方面也避免其廢棄后成為太空垃圾。他舉例道,如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在36000公裡高度,在如此高的高度上,如果僅依靠衛星自己減速、墜落,將是極其漫長的過程,時間甚至可以萬年計算。如果能夠控制衛星在壽命到期前主動離軌,便可大大減小其對其他運行衛星的威脅。例如,在地球同步軌道上方200公裡左右,便有一處“墳墓軌道”,專門用於安置“壽終正寢”的同步軌道衛星。

(責編:趙竹青、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