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座深遠海浮式風電平台完成浮體總裝

記者1月2日從中國海油獲悉,由中國海油投資建造的我國首個深遠海浮式風電平台“海油觀瀾號”在海油工程青島場地完成浮體總裝,標志著全球首座水深超100米、離岸距離超100公裡的“雙百”海上風電項目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海油觀瀾號”平台由3個邊立柱和1個中心立柱組成,邊長超80米,高約35米,重量近4000噸,風機將安裝在中心立柱上。項目投產后,風機所發電力通過動態海纜接入海上油田群電網用於油氣生產,年發電量可達2200萬千瓦時,節約燃料氣773萬立方米,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2萬噸。據項目執行負責人康思偉介紹,未來中國海油數百座海上設施周邊都將探索應用這種綠色供能方式,著力打造“零碳”油氣產業鏈,為實現“雙碳”目標作出積極貢獻。
“海油觀瀾號”平台將安裝於距海南文昌136千米的海上油田海域。該海域風急浪高,歷史上最大台風中心風力接近17級,這對風機平台的設計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據“海油觀瀾號”海油工程項目經理華斌介紹,該項目採用多點系泊的方式固定風電平台,部分利用了原有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FPSO)的系泊系統,並且還在國內首次採用了在線張緊器等創新技術,以此來提供穩定的錨泊固定,極端天氣下在水平位移達到33.8米時仍可牢固系泊。
同時,通過優化平台尺度、增設高效的阻尼結構等技術創新,浮式平台在極端台風作用下傾角不超過10度,有效避免風機葉片被海浪破壞,具備抗最大17級以上超強台風能力,能在84米/秒的風速下保障風機安全。
據介紹,我國深遠海風能資源豐富,根據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發布的《中國風電發展路線圖2050》,我國近海水深5—50米范圍內,風能資源技術開發量為5億千瓦,而我國深遠海風能可開發量則是近海的3—4倍以上。
中國海油集團能源經濟研究院海洋經濟研究室資深研究員李楠表示,我國浮式風電起步較晚,技術基礎相對薄弱,但正加速推進商業化探索。
李楠說,浮式風電應用前景廣闊,不僅可以就地消納,為遠海設施供電,還可協同發展海洋牧場、海水制氫、海洋旅游、海洋礦產資源開發,形成綜合能源島等跨界融合的海洋產業新生態。隨著技術進步和規模化開發,疊加綠電溢價,浮式風電有望超預期實現平價開發,預計到2026年,累計裝機容量有望突破50萬千瓦。(記者操秀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業界:提升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 推進世界一流企業建設
- 人民網北京1月1日電 (黃盛)國資國企如何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日前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中國企業改革50人論壇主辦的“2022中國企業改革發展峰會”上,來自政產研學權威專家學者以及企業代表,以新氣象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進行了研討。 國務院國資委秘書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首席專家彭華崗表示,國有企業須著眼兩個大局,牢記國之大者,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既要成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市場主體,也要更加強化自身功能使命,在繼續鞏固深化獨立市場主體相關體制機制的同時,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更好發揮戰略支撐作用。…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