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就業形勢下,得益於產教融合,不少職教生提前鎖定了心儀的工作——
引企入校如何幫學生鋪平就業路?
閱讀提示
產教融合作為職業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其作用日益受到重視,不但幫助學校培養出更多掌握新技術新工藝的企業急需人才,還能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得益於產教融合,不少職教生提前找到了心儀的工作,可以安心等待畢業。
春節臨近,就讀於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的何小波早早回到家中。作為2023屆畢業生,學校的鋼筋翻樣“訂單班”讓他提前確定了心儀工作。
為實現學生能力與企業需求相匹配,近年來,產教融合作為職業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其作用日益受到重視,“雙元制”“學徒制”“訂單班”等具體模式也被越來越多地提及和應用。2022年12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其中提到要堅持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產教融合、產學合作,打造市域產教聯合體,打造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產教融合具備哪些優勢,如何實施和深化,理想的產教融合模式是什麼?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產教融合實現三方共贏
同樣將於今年畢業的曹文靜,是浙江紡織服裝職業學院時裝管理專業的學生,目前在學校合作企業博洋集團旗下唐獅品牌實習。
2022年下半年,通過選拔,曹文靜進入校企聯合成立的服創麥田班。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她和近20名學生開始到店鋪實習。曹文靜告訴記者,在培訓時,企業方面的老師會給學生講陳列、產品規劃等課程,在店鋪實操時,有資深業內人士教如何接待顧客、熟悉店鋪貨品、分析款式亮點、了解銷量及補貨信息等,“以前我可能不知道學這個專業畢業后能去干什麼,但是這次實習后,我會更清楚自己需要往哪個方向繼續努力”。
“訂單班”是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探索產教融合的路徑之一。據該校發展規劃處副處長李超介紹,“訂單班”學生數量佔比約10%,得益於這種產教融合模式,學校畢業生在建筑行業頭部企業的就業率在50%。
“校外的老師教得偏實際一些,也會講企業內部的知識,這對於我們開闊視野,提前熟悉工作崗位有很大幫助。”何小波說。
博洋集團新媒體學院院長、浙紡服職院企業導師陸志強表示,從企業方面看,產教融合一方面有利於企業優先選拔優秀人才,另一方面有利於自我品牌推送,學生在接受培訓和實踐過程中,會對品牌和企業形成搶先性認知,提高企業社會知名度和認可度。
浙紡服職院副院長楊威在採訪中表示:“將龍頭骨干企業、新興科技企業的先進技術、管理運行經驗迅速地轉化為教學資源和輻射到廣大中小企業中,不但幫助學校培養出更多掌握新技術新工藝的企業急需人才,還能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
多方式打破人才需求與供給盲區
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的鋼筋翻樣“訂單班”已經開展到第10屆,學生二年級或者三年級時,企業會到學校和學生進行雙向選擇。
“例如,中建一局需要100個具備鋼筋翻樣專業基礎的學生,就從不同專業選擇學生組建一個‘訂單班’,學校、企業、學生簽訂三方意向性協議,企業根據需要確定人才培養方案,也會派老師來給學生上課。學校原有的教育教學體系原則上不動,根據企業個性化需要對部分課程進行微調。”李超介紹說。
除了“訂單班”,該校還同時實行“學徒制”,重點應用在建筑機械類專業,也有企業為學校提供實訓設備。
“‘學徒制’實行項目制,企業和學校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設置相應課程,實行雙導師、雙基地、雙考核,但是這種合作模式更偏工廠邏輯,招生即招工,其培養針對性更強,靈活性不如‘訂單班’。”李超直言。
楊威表示,在多年探索中,學校根據不同規模、類型企業的情況,探索了分層分類、精准對接的產教融合模式,“以學校和浙江區域紡織服裝企業的合作為例,與雅戈爾、博洋、太平鳥等紡織服裝龍頭企業共建‘雙師’基地、‘產業學院+研究院’,開展實習與就業、現代學徒制改革等方面的合作”。
陸志強告訴記者,2022年,企業在學校成立博洋創業學院,從學生入學起就介入部分課程,后續也會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狀態,對課程進行定向開發。“現在的職業教育容易出現一個現象,即用工企業招聘的畢業生,因為缺乏實踐經驗,招進來后發現根本就用不了,學生離開學校后進入工作崗位也發現,學校老師教的與企業要求做的不一樣。”陸志強說,“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學生在畢業前有更多實操經驗,打破用人單位與學生之間的盲點盲區。”
應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從企業角度看,陸志強認為,企業參與產教融合,需要考慮清楚,這樣做是為了解決眼下的人才招聘問題,還是為了三五年后能實現可持續性的就業面優化目標。從長期講,產教融合對企業、學校、學生都能帶來長遠利益。
“企業與學校之間在認知體系上存在天然的差異。遇到這種情況,要多與學校溝通,雙方找到折中的、切實可行的方案。”陸志強說,在學生方面,企業更多地還是遵從於學校要求或者指導,配合學校來對學生開展相應培訓工作。
李超認為,比較理想的產教融合模式,首先要有地域特色,各地區發展重心不同,企業狀況也不一樣,所以在產教融合上要考慮地方性產業布局。其次,學校也應該做到因校制宜。整體上看,“校中廠、廠中校”這種模式是教育和產業深度融合的方向。
針對目前很多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積極性不強的現狀,楊威認為,主要原因在於企業考慮到效果產出周期長和需要投入的成本高。面對這種情況,政府和行業部門要加強政策引導和經費扶持,進一步調動企業將最新技術和設備用於校企共建實訓平台和向職業學校、高校和培訓機構購買培訓服務的意願和積極性。
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田志磊接受記者採訪時建議,職業教育應更好地融入區域產業,其中學校、企業與政府的角色是取決於其所生長的“土壤”。目前來看重要的是,政府應該在產教融合政策和說法上堅持連貫性,增強校企合作信心。企業方面應加強行業協會的作用,針對職業教育形成集體行動,讓企業訴求得到實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