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青年發展環境 讓就業擁有更多可能
最近,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成為很多人關注的話題。對不少普通青年來說,擇業算是當下的不確定性之一。選擇什麼職業?在哪個城市工作?如何處理好生活與工作的邊界?與按部就班的學習時光相比,擇業過程充滿了未知,也存在著一些挑戰。
近幾年,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較大壓力。1076萬人——這是教育部公布的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同比增加167萬人,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召開的2023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指出,2023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人數增加,競爭更激烈,大學生就業選擇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大。
想要幫助青年,尤其是幫高校畢業生撥開雲霧,減少不確定性,需要全社會提供更多支持。
我在採訪時接觸的不少高校輔導員、就業幫扶團干部表示,大學生需要懂得制訂長遠且明確的職業規劃。如果大一、大二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臨近畢業時就很容易陷入迷茫,隻能盲目地隨大流。
進行職業規劃,是一個對“可能的自我”進行測試、檢驗和了解的過程。減少不確定性的前提,是要有向前一步進行探尋的動力。高校也要通過提供課程指導、打造實習交流平台等方式,幫助學生找到適合的發展方向。
尋找就業的確定性,需要把目光放在細微處。2022年,昆明理工大學一名教師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他在梳理學生簡歷時發現,一名學生具有出色的三維繪圖能力,於是幫助其在簡歷中強調這一技能。正是這一改動,讓用人單位看中了這名學生,並給出了那屆畢業生中年薪最高的offer。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鼓勵學生多去實習實踐,加強擇業指導,都可以幫助學生逐步發現自己的興趣點,找到自身價值所在。
減少擇業的不確定性,還要轉變就業觀念,摘掉“顏值濾鏡”,樹立多元擇業觀。如今,社會給予青年的職業選擇是多樣的。人們對新興職業的認可度越來越高,很多年輕人也勇於打破傳統的就業觀念,追尋自己的職業夢想。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調查顯示,超八成受訪青年相信在基層大有可為﹔超七成青年明確會把融入國家戰略目標作為自己的發展方向。在採訪中,我也接觸到很多有為青年,他們有的選擇去基層就業,有的選擇返鄉創業,很多人都在所謂的“艱苦崗位”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對職業發展來說,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隻要直面內心,堅持心裡認定的發展方向,未來就有無限可能。
除了“干什麼工作”外,“去哪兒工作”也成為部分青年糾結的問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顯示,2020年,我國青年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已達71.1%。與上一代人相比,當代年輕人觀念開放,選擇更多元。一座城市對青年的態度,正成為影響年輕力量流入的重要因素。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共青團中央等17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的意見》,旨在通過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力爭實現青年全面發展與城市高質量發展相互提升。
青年的成長過程充滿可能,對於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也在不斷發展。他們希望通勤更加高效便捷,也希望在休閑時間放鬆自我。要吸引並留下更多青年才俊,各地需要拿出足夠的誠意,不僅要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青年創造更優質的工作和生活空間,還可以提供更多契合時代特點和青年需求的公共服務,優化城市發展的“軟環境”,豐富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興。年輕人也需要樹立城市發展的主人翁意識,參與到引領城市文明風尚、立足崗位建功立業、有序參與社會治理、助推生活品質提升的事業中,來一場城市與青年的“雙向奔赴”。(楊寶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