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大數據大算力推動人工智能走向大模型時代

人民網記者 杜燕飛
2023年03月24日09:36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從日常生活中人臉識別的廣泛應用,到街上行駛的無人駕駛汽車,再到工廠內相互配合的機器人……類似的智能場景在生產生活中並不少見。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重要基礎設施、關鍵技術、先導產業以及賦能引擎,人工智能(AI)已在自動駕駛、智慧城市等領域廣泛應用,成為改善生活質量、推動產業優化升級的重要驅動力。

近日,行業專家和企業代表做客人民網《人民會客廳》視頻訪談欄目時表示,大數據、大算力推動了人工智能發展走向大模型時代,要加快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建設開源開放生態,降低模型應用成本,拓展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智慧動能。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黃鐵軍黃鐵軍(左二),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孫茂鬆(左一)和阿裡雲智能首席技術官周靖人(右二)做客人民網《人民會客廳》視頻訪談欄目。

大數據大模型算力推動人工智能發展

“經過十幾年發展,當前人工智能已發展到大模型時代,出現現象級的AI產品並不奇怪。”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黃鐵軍表示,大模型是一個智能載體,智能來自於海量的數據。計算機具有超強算力,能夠從海量的數據中提煉出智能模型。加上人工智能算法的進步,使得能夠訓練出智能水平比較高的模型。

“出現自然語言生成的AI產品根本原因在於:大數據、大模型、大算力發生了‘化學反應’。在這其中,自然語言發揮了重要作用。”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孫茂鬆認為,通過計算的手段可以把人類語言以一種可計算的數字方式建立聯系,讓其相互作用,從而產生更加復雜的行為,這就產生了一系列AI產品。而AIGC(人工智能技術生成內容)降低了制作成本和准入門檻,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提升了產品的多樣性和個性化。

“當前,整個數據以非常豐富的形態存在,既有文本數據,也有多媒體數據,數據的體量也在以指數級的規模不斷發展。”阿裡雲智能首席技術官周靖人進一步解釋說,雲計算有了長足發展,不僅是單台服務器的計算能力突飛猛進,而且可以把成千上萬的服務器有效地連接起來,組成一個超級計算機,為模型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此外,模型本身越來越復雜,一定程度上能捕捉很多知識細節﹔模型訓練的范式也發生了變化,可以通過自監督學習的方式,從海量數據裡自動進行數據標注,為人工智能在更多場景的應用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大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近似於人類的智能體,本身具有強大的記憶能力,可以讓知識有效地存儲起來,同時具備一定的推理、延展、創造能力,讓基於大模型的深層應用變得更加豐富、有力。”周靖人說。

共建開源開放生態讓人工智能更普惠

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在技術創新、產業生態、融合應用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中國信通院測算,2022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5080億元,同比增長18%。

“從長遠來看,大模型是從海量的數據裡抽取、凝練出的模型,以智力的方式給千家萬戶提供服務。”黃鐵軍強調,未來智能時代,整個社會構造是一套智力基礎設施,成千上萬的企業在不同的環節給公眾提供服務。構造這樣的基礎設施和智力服務,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建設開源、開放的大模型技術體系,讓更多人的聰明才智以開放的方式匯聚在一起,推動智能社會更快到來。

孫茂鬆也認為,大模型實際上是通過語言把世界上所有的文本信息以及圖像信息、多模態信息等融通起來。這可以說是大模型的極限,也是未來智能信息處理的極限,要構建一個智能信息處理的基礎設施。

“超大規模模型實際上是AI+雲計算的技術表征。也就是說,所有的大模型離不開基礎設施,特別是雲計算這樣的計算能力,能夠幫助我們對模型進行訓練。”周靖人介紹,阿裡雲有自己研發的超大規模的雲計算操作系統,即飛天雲操作系統。該系統能夠將遍布全球的百萬級服務器連成一台超級計算機,通過在線公共服務的方式,為社會提供計算能力。通過這一系統來實現大規模集群調度,發揮雲計算的可擴展和低成本優勢,成為支撐大模型運行的必要條件,讓雲計算為AI算力創新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22年,達摩院把所有的大模型匯集在一起,對外發布了‘通義’的大模型系列。”周靖人說,將所有大模型匯聚在一起,能夠形成多模態訓練的新范式,提供統一的訓練的框架,更重要的是把這些模型能夠分享給大家,讓各行各業在上面進行創造和二次開發,逐漸建立起整個模型生態。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的發展離不開人才培養。“當前,在人工智能領域,我國跟跑能力很強,領跑能力比較弱,頂尖人才培養是短板。”孫茂鬆認為,我國培養了大量的人工智能人才,支撐了大學、科研院所、企業人工智能的發展,有能力在重大應用場景方面取得突破,但人工智能領域的重大創新,可能涉及到多學科交叉,要進一步提高學術視野,培養交叉學科合作的意識。

人工智能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數字經濟領跑作用不斷顯現,成為穩增長、促轉型的重要引擎。數據顯示,我國的數字經濟發展勢頭強勁——過去五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10.6%、7.9%,數字經濟不斷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7%以上。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台經濟發展。可以預見,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重要基礎設施、關鍵技術、先導產業以及賦能引擎,人工智能將在“十四五”期間為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和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核心驅動力。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要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待。”黃鐵軍說,數字經濟是建立在大數據、AI等新技術基礎之上的,讓全社會各要素能夠簡單地使用智力來驅動。從這個意義上講,數字經濟是未來智能時代的一個形態。

周靖人認為,推動我國AI創新發展,一是要在基礎設施上提供相應的算力支持,能夠提供更大規模的公共服務算力平台,為我國AI快速發展奠定基礎。二是模型生態建設上要有開源共享的目標,不僅要關注基礎模型,每一個行業相關模型的探索,包括人工智能一系列應用,對我國AI發展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三是要降低AI使用門檻,降低模型應用成本,讓各行各業的人將人工智能應用到實際場景中,真正讓AI做到普惠、創新發展。

“大模型和AIGC實際上為數字經濟開創了無限的可能性。借助於計算機對所有信息、文本信息、圖像信息進行理解和信息處理,深度和廣度比以前有一個質的提升。目前,要把可能性落實到現實性比較困難,要打破數據間的行業壁壘,在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共享、利用、開發好數據。”孫茂鬆認為,我國擁有全球最齊全的產業體系和超大規模的消費市場,豐富繁多的應用場景為人工智能提供了巨大的用武之地,給各類企業帶來了很多機遇,也為個人發展帶來了很多空間。

嘉賓們認為,以技術突破和應用拓展為主攻方向,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我國人工智能產業正在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引擎。

(責編:王仁宏、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