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東打火機年出口量超35億隻,行銷上百個國家和地區——
把1元錢的生意做成支柱產業(小商品 大產業①)

![]() |
邵東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外景。 |
![]() |
邵東環興打火機制造有限公司的工人在生產線上忙碌。 |
![]() |
東億電氣生產車間一瞥。 |
開欄的話
打火機、紐扣、鏡片、牙刷……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商品,也是了不起的中國制造。許多名不見經傳的小工廠、小城鎮,瞄准小商品,扎根產業巨頭身后的市場縫隙,持續深耕,不斷創新,憑借性價比優勢和“黑科技”站上行業之巔。本報今起推出系列報道,解讀背后的。
10元的防風防爆打火機、20元的家用廚房點火槍、40元的USB充電點煙器……位於湖南省邵陽市邵東市的東億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8大系列、500多個品種的各類打火機令人目不暇接。東億電氣董事長陳書奇說,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打火機工廠,每天有近千萬隻打火機從自動化生產線上走向市場。
打火機很小。在邵東,普通的一次性塑料打火機,重量隻有十幾克。20年多來,不管原料和人工成本如何上漲,它們都隻賣1元,每一隻的利潤低至幾分錢。
打火機的產業卻很大。長沙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邵東僅出口打火機就有35.2億隻,佔同期全國打火機出口總量的50.1%。邵東擁有完整的打火機產業鏈,上下游產業鏈企業上百家,從業人員上萬人,每年產值超過百億元。
小小打火機,藏著制造業轉型升級、品牌重塑的秘密。
人力成本不斷降低:
高度的自動化生產與極致的產業鏈整合
“啪嗒”!隨機拿起生產線上任何一隻打火機,一個簡單的按壓動作,火苗就會升騰起來。重復這個動作幾千乃至上萬次,依然如此。
“抽煙的人都知道,打火機有摔壞的、有丟失的、有扔掉的,但是很少有出故障的。以極低的價格實現這樣的性能,技術含量可不低。”邵東打火機協會會長呂省華經常對人說,小小打火機,背后的學問不小。
走近東億電氣的自動化生產線,可以清晰地看到,即便最簡單的打火機生產,也是配件眾多、程序復雜。
“普通的塑料打火機有20多個零件,需經過十幾道工藝和10多項測試才能出廠。打火機內部最常見的引流芯、芯套、海綿三件套,就需要一系列配套工廠供貨。同樣,打火機的電子裝置、出氣閥乃至印刷、包裝材料、電鍍噴漆的背后也都各自擁有一條長長的供應鏈。因此,一家打火機企業的背后,有時需要上百家配套商。”呂省華說,這些配套商,在邵東當地最多半個小時就能全部搞定。
高度的自動化生產,極致的產業鏈整合——這樣的場景,在30年前,人們完全無法想象。
“當時都是手工作坊。鎮上、村裡有廠房的,到處都是做打火機的,路上行色匆匆的都是送配件的。在邵東,很多人家都有計件組裝打火機的經歷。”呂省華說。
這種生產模式,嚴重依賴當時低廉的人工成本和競爭尚不激烈的市場。到了2014年,邵東打火機訂單猛增,勞動力成本也在上升,作坊式生產已無法滿足訂單需求,老生產模式也將無法維持。
“以前產業能轉移到成本低的邵東,往后,也能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地方。要想保持競爭力,必須引入自動化生產和現代化管理。”陳書奇回憶,當時很多企業主都有抵觸情緒,因為10多年來賺的一點錢,還不夠一年自動化改造的投入。“但是這條路,再難也要走。”
東億電氣副總經理白家寶,正是陳書奇從浙江“挖”來的行業人才。
“剛來的時候,東億每天隻能產100萬隻打火機,卻需要1萬多名工人,廠房都坐不下。”白家寶說。
很快,零部件組裝,企業上馬自動裝配項目﹔難度最高的焊接,實現焊接自動化﹔安裝打火機齒輪,用上了機器視覺。
如今,東億電氣的打火機日焊接數量從3萬隻增至12萬隻,日組裝數量從每人1000隻增至1萬隻。
“從人工到自動化設備,人均效率提升了30倍,每隻打火機的人力成本從1毛錢降到了1分5厘。”陳書奇說,“打火機繼續賣1元,沒問題。”
目前,邵東10多家打火機龍頭企業基本完成自動化車間改造,工藝技術全國領先。更為獨特的是,邵東打火機產業的絕大多數自動化設備幾乎都是本地配套廠商自己開發的非標設備。
從批發貼牌到建立“護城河”:
自主研發、知識產權、品牌建設一個都不能少
說起姚喊雲、付再華夫婦,在邵東打火機行業裡,無人不曉。
上世紀90年代,夫妻倆“順藤摸瓜”,找到了邵陽市面上在售打火機的產地——廣東順德。他們從順德購入零配件,回到邵東進行組裝,成立打火機廠,成為當地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姚喊雲清楚地記得,作為“跟隨者”的尷尬。
在一次討論打火機行業標准的會議上,東南沿海的廠商雲集,姚喊雲是邵東僅有的2名參會者之一。
“人家產品比我們創新,市場布局也早,我們根本插不上話,隻有聽的份。”姚喊雲回憶,當時自己坐在角落,心情落寞。
不僅如此,因為行業的快速發展,市場也出現了無序和混亂。
“有段時間,仿冒、劣質產品很多。還時不時因為質量問題,被外國海關退回。價格戰也很厲害,互相拆台。”呂省華說。
如何結束這種局面?2002年,邵東打火機協會應運而生。
協會發布指導價格,整合行業資源,引導企業加強行業自律﹔邵東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邵智院)等研究平台,致力於推動行業共性技術的突破和應用。
2017年,邵東市投資2億元成立邵智院。作為一家智能制造領域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和新型研發機構,其專門針對中小企業進行定制化產業升級,其中就包括邵東上百家打火機企業。
在中國發明協會發布的2022年“發明創業獎創新獎”中,邵智院主導的“基於智能化和適用性的異形小零件高效裝配技術與應用”獲得一等獎。
“研究院圍繞打火機產業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至今已研制新設備、新產品30余台(套),授權各類知識產權276件,其中發明專利47件,形成50多項科技創新成果。”邵智院副院長費明福說。據介紹,邵智院此次的獲獎成果,將用來解決打火機生產的零件組裝、火焰檢測與成品打包等共性的難點、痛點。
歐美是邵東打火機出口的重要市場,但個別打火機焰苗高度不達標,一度成為進入這一市場的阻礙。白家寶說,得益於邵智院的打火機氣量自適應調節及火焰智能檢測技術攻關,東億成功解決了焰苗高度不穩定的技術難題。
目前,邵東打火機產業擁有3個國家級創新平台、8個省級創新平台,研發人員1000余名,每年投入研發費用2億元,與中南大學等多所高校進行核心技術攻關,科研成果累計3000余項,年產品創新率達38%。
在行業整合和加強研發的基礎上,邵東打火機也在末端品牌和銷售上發力。邵東打火機已擁有近300項外觀設計專利、16個湖南省著名品牌和146個境外注冊商標。
從艱難“走出去”到勇闖世界:
國產打火機邁向更廣闊的市場
在邵東,第一個建廠的是姚喊雲、付再華夫婦,第一個接觸外貿的,還是他們。
“2002年我們參加廣交會,一名來自印度尼西亞的外商下了100萬隻的訂單。但在當時的邵陽,沒人知道打火機出口要怎麼走程序。”姚喊雲說,他們跑完長沙跑天津,拿到了打火機出口的資質。
“當時各方面條件都不太成熟,隻能硬著頭皮上。”呂省華說。
出口打火機檢驗監管需要通過型式試驗,湖南沒有條件,協會就領著企業去天津﹔打火機屬危化品,拖到寧波港1000多公裡,單個企業不具備運輸實力。2008年,邵東打火機協會牽頭成立危貨運輸公司,42台專業運輸大貨車直達港口。
出口資質和通道都有了,剩下的就是打開國際市場。
2008年,第26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舉行。一句外語都不會的呂省華趕往展會,所帶的2000多隻打火機被一搶而空,價格高至2美元一隻,還結識了不少客戶。
十幾年過去,邵東打火機協會通過不斷地“走出去”,建立了全球直達的銷售網絡。“協會有一個新品數據庫,所有公司的新品在開發打樣期都需要送到這裡備案,相似的產品會被協會打回,以此鼓勵創新。協會還成立價格監管會,避免在海外形成惡性競爭。”呂省華說。
如今,邵東打火機的海外市場蛋糕越做越大,產品行銷上百個國家和地區。
2020年,邵陽海關成立運營,打火機出口,成為邵陽外貿出口的主要產品之一。為進一步便利打火機出口,邵陽海關打造打火機區域性檢測實驗室,整體檢測時間壓縮30%。與市場監管部門、行業協會聯合開展國內外打火機標准研究,推動自主品牌獲得2項海關知識產權備案。今年1至4月,邵陽市出口打火機貨值8億元,同比增長12.2%。
產業成功轉型升級,產品質量和知識產權雙提升,為邵東打火機在國際市場爭取了更多話語權,推動出口量持續增長。2022年,湖南東億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自有品牌獲得海關知識產權備案,打火機出口量比上年增長20%左右。“有了這個備案,海關會更容易發現侵權產品,為我們採取主動保護措施,也對一些想要仿冒我們設計的企業形成震懾效果。”白家寶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