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黃河流域文化保護與開發 專家:強調保護優先和因地制宜
人民網北京7月29日電 (許維娜、實習生陳梓瑤)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以黃河流域為依托的黃河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和魂。為了保護傳承黃河文化,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了《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黃河流域歷史悠久,數千年來蘊藏著豐富的文物和文化資源。記者了解到,據相關數據統計,黃河流域9省(區)共有不可移動文物30余萬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約900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多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300多處。
“但黃河沿線文化遺產相對分散獨立,在保護開發方面跨地區、多部門參與的體制機制還不健全,仍處於‘單打獨斗’的局面。”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趙玉峰稱,這導致黃河文化難以形成強大的合力和集聚效應,迫切需要一張將黃河沿線文化系統性整合的藍圖。
趙玉峰認為,《規劃》以黃河文化資源和特色地域文化為依托,以核心展示園、集中展示帶、特色展示點為支撐,點線面相結合,構建黃河國家文化公園“一廊引領、七區聯動、八帶支撐”總體空間布局,從整體上研究闡釋、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及其價值內涵。
黃河流域文化遺產豐富,同時也是經濟發展高地,平衡保護和開發的關系成為重要命題。趙玉峰表示,《規劃》明確提出了促進黃河流域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的措施:
《規劃》強調保護優先,提出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保護文物和文化遺產真實性、完整性,創新黃河文化傳承利用,推動與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開放共享。
《規劃》強調因地制宜,充分考慮地域廣泛性和文化多樣性、資源差異性,實行差別化政策措施,最大限度調動各方積極性,實現共建共贏。
《規劃》提出根據黃河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的整體布局、稟賦差異及周邊人居環境、自然條件、配套設施等情況,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分類建設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等4類重點功能區。
“黃河流域區位條件優越,但沿黃地區主要依托自然文化資源謀劃項目,存在類型單一、內涵挖掘不足等問題。”趙玉峰認為,《規劃》立足重點項目和業態創新,從強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深化黃河文化研究發掘等方面,開展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建立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標識體系等重點任務項目。
此外,趙玉峰表示,《規劃》還提出要建立健全體系體制,從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強化規劃引領作用、完善政策配套體系、突出抓好督導考核等方面對規劃實施進行保障,構建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新格局,著力推動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高質量發展落實落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