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西州冷湖鎮——
從石油小鎮到天文小鎮(一線調研)
冷湖天文觀測基地。 |
火星營地流星余跡湖。 |
冷湖天文觀測基地氣象環境監測點。 |
核心閱讀
冷湖鎮,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這裡曾是全國重要的石油生產基地,卻因為資源枯竭陷入衰落。如今,天文觀測基地建設正酣,火星研學游、冷湖科幻征文等活動先后推出,蝶變后的冷湖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中。
冷湖如何走出資源枯竭的困境?新的發展方式為冷湖帶來了哪些新變化?近日,記者走進這個被稱為“最像火星的地方”,了解它從石油小鎮到天文小鎮的轉型之路。
冷湖是個小地方。站在山包上,整個鎮區就能盡收眼底:菜鋪、飯館、小超市等門店串聯起主街道,周圍是一望無際的雅丹地貌、風蝕土林群……地處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的這座小鎮,常住人口隻有300多人。
冷湖也承載著大理想。幾十年前,曾是全國重要石油生產基地的冷湖,因油而興、因油而衰,走向沉寂﹔如今,冷湖這個名字重新回到大眾視野——東半球優質天文觀測基地建設正酣,開發火星研學游,設立科幻征文……
冷湖的蝶變,是一座資源枯竭小鎮努力擺脫困境的轉型故事,鐫刻著一輩輩建設者的汗水,更映照著新時代追夢人孜孜探索的奮斗身影。
喚醒荒原
距離冷湖鎮區西南方向15公裡處,冷湖石油基地遺址仍在孤獨佇立:漫漫黃沙掠過一排排廢棄的民房,戈壁深處,礦業貿易公司、學校、醫院等建筑的逶迤舊址依稀可辨……
這個荒涼之地,卻無數次讓八旬老人梁澤祥深夜夢回。
1958年9月13日,1219鑽井隊在冷湖地區發現大量原油。當年冬天,16歲的梁澤祥背起行囊、告別家鄉,從河北獻縣出發,來到千裡之遙的冷湖。
高原嚴峻的條件給滿懷熱情的年輕人來了個下馬威。“最開始,我被分到鑽井隊工作,零下20多攝氏度的氣溫滴水成冰,大風一吹,黃沙刮在臉上像刀割一樣疼。”梁澤祥回憶當年的工作場景,“大家一卷行李一口鍋,牽著駱駝戰沙漠,渴了抓把昆侖雪,餓了啃口青稞饃。晚上休息時,就開始想家。”
雖然自然環境嚴苛,但冷湖的石油開採工作愈發火熱。
1959年2月,第一輛運油車從冷湖轟鳴駛出。戈壁灘上,紅旗招展,機聲隆隆,車輛絡繹不絕,沉寂的荒野開始蘇醒。到1959年底,冷湖油田年產原油近30萬噸,約佔全國的12%。“頭頂天山鵝毛雪,面對戈壁大風沙,嘉陵江邊迎朝陽,昆侖山下送晚霞。”激情澎湃的石油之歌響徹戈壁。
為了方便指揮,原青海石油管理局機關從大柴旦遷至冷湖,科研后勤單位也隨之搬遷。很快,冷湖地區的石油職工增至2萬多人,一座嶄新的城鎮崛起在戈壁深處,冷湖也成了無數青海石油人“夢開始的地方”。
然而,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由於開採技術粗放、沒有新增儲量接替等原因,冷湖大部分油井面臨枯竭,不得不停產。與此同時,尕斯庫勒油田的發現和敦煌石油基地的建成,使得石油工作者開始奔赴資源豐富的其他油田,數萬名石油職工家屬也隨之搬遷。
1992年,青海石油管理局機關及后勤服務部門遷至甘肅敦煌。冷湖石油人帶著回憶離開了,被喚醒的荒原喧鬧不再。
“伴隨著石油局機關的搬遷,冷湖人口劇減、商業蕭條,甚至連供水、供電都成了問題,政府對當時僅存的幾家企業採取了破產、清欠、重組、兼並、新建等一系列措施,但在資源枯竭、看不到希望的態勢下,離開,成了大家最終的選擇。”年過不惑的魯忠濤,小時候跟父母生活在冷湖,兒時搬家的情景記憶猶新:“卷起鋪蓋,帶著鍋碗瓢盆,我們告別了熟悉的家,從冷湖搬遷至敦煌。”
重歸冷寂的冷湖,該何去何從?
筑路“火星”
一紙調令,讓田才讓陷入了糾結。
2015年,時任海西州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的田才讓被安排到冷湖工作,擔任冷湖行政委員會副主任。此時的冷湖,只是海西州下轄的一個縣級行政管理區。田才讓心裡有些不安:資源面臨枯竭、缺少本地居民,發展猶如行無水之舟、做無米之炊,這該怎麼辦?
由於產業基礎弱,一開始,田才讓和同事們想發展旅游業。“我們希望讓冷湖融入‘西寧—德令哈—大柴旦—敦煌’的‘青甘大環線’旅游線路。”回憶起剛到冷湖時,田才讓直搖頭。“我們去過北上廣等地,瞄准一些重點文旅投資公司,推介我們的雅丹地貌、戈壁風光,但感興趣的多,真正投資的少,有的公司寧願毀約也不願意投資。為啥?基礎設施投資大,再加上冷湖地處‘青甘大環線’上的一個死角位置,到達性、進入性差,好風光也抵不過投資見效慢。”
“人們缺一個來冷湖的理由!”幾番奔波下來,田才讓深有感悟。
2017年,一次偶然機會,田才讓認識了曲向東。曲向東是北京行知探索文化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從事深度文化體驗產品設計工作。田才讓手機中冷湖的風景照片和視頻,讓曲向東驚嘆不已:荒涼的土地,連綿的雅丹地貌,厚重的雲層……“這不就是‘火星’嗎?”結合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於2013年全面啟動論証、2016年1月批准立項的背景,兩人決定在冷湖做“火星”文章。
很快,一條名為“火星一號”的公路穿越300多平方公裡的茫茫戈壁,一個全封閉式的“火星營地”在冷湖拔地而起。“可同時容納72人在睡眠艙住宿、100人在帳篷住宿,還有一個能讓60人同時就餐的餐廳。”作為行知公司在冷湖的常駐代表,41歲的袁振民有一個外號——“火星移民局局長”。
“我們的營地造型設計融合了火星元素,建設風格模擬未來人類移居火星后的生存環境,有‘總部大樓’‘火星艙’等。在活動設計上,我們設置了許多‘火星任務’,讓游客在身臨其境的同時,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科學問題。”袁振民說。
作為全國首個火星模擬基地,“火星營地”開設了火星著陸計劃賽、模擬火星城市等活動,可滿足學生研學、公司團建等不同需求。袁振民介紹,從2019年3月投入使用以來,“火星營地”就備受游客特別是青少年的喜愛,游客最多的一年有10萬人,參加科普教育的達到7800人。
尋夢星空
冷湖有了發展旅游業的機會,田才讓並沒有放鬆下來。與其他地區相比,冷湖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沒有先天優勢,光靠發展旅游,路子可不好走。
思路帶來出路,沒路更得找路。2017年,一次夜宿荒野,讓田才讓和同事們有了新思路。“當時,我們在考察中迷了路,隻能原地搭帳篷過夜。本來盼著早點天亮好出發,卻被半夜的星空震撼了——浩瀚戈壁,星垂荒野,‘手可摘星辰’仿佛說的就是眼前。”
這次與星空的“對視”讓田才讓有些激動:肉眼都能看到如此清晰的星空,是不是說明這裡適合進行天文觀測?
驚喜來得迅疾。回到鎮上,田才讓顧不上休息,輾轉打聽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鄧李才,正在德令哈市的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觀測站工作。於是,田才讓立刻動身前往德令哈,希望驗証這個想法的合理性。
與此同時,鄧李才正身處迷茫。
鄧李才之所以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觀測站,是為了推進國際光學望遠鏡項目“SONG計劃”,而望遠鏡該建在哪裡,他也在發愁:“本來打算讓望遠鏡就在德令哈安家,但由於近年來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德令哈的城市燈光已經影響到光學望遠鏡的運行,我們也找了其他地方,但結果都不理想。”
一籌莫展之際,田才讓帶著“冷湖的星空”找上了門。一番交流過后,看著田才讓手機裡冷湖的星空,鄧李才決定到冷湖實地看一看。
2017年10月,田才讓陪著鄧李才在冷湖地區為天文觀測基地進行實地勘察。山頭一個一個地跑、戈壁腹地反復地出入,月底的一天,大家來到了冷湖鎮東南方向幾十公裡的賽什騰山下。“傍晚時分,近乎無限透明的藍天上,群星閃耀的銀河如大幕初開,點點繁星襯著大地荒涼的美。”眼前的星空觸動了鄧李才,“我們好像找對地方了!”
接下來的幾個月,鄧李才帶領團隊在賽什騰山進行實地監測。他們發現,這片區域的優質晴夜時間佔比達70%,每年可觀測時間達300天。“而且這裡的視寧度統計中值隻有0.75角秒,相當於即便是用肉眼看,星星也不會‘眨眼睛’。”鄧李才難掩激動。
監測過后,鄧李才和團隊提交了考察結果,冷湖天文觀測基地獲批建設。如今,冷湖已落地12個天文望遠鏡項目,預計建設43台望遠鏡,其中4台望遠鏡已建成,29台望遠鏡已完成觀測塔樓土建施工和望遠鏡主體研發,剩下10台望遠鏡正在抓緊研制。
“冷湖所在的經度區域尚屬世界大型光學望遠鏡的空白區,隨著更多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進一步測試的開展,我相信冷湖將逐漸成為國際光學天文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成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培育原創性科學成果的重要策源地。”鄧李才信心滿滿。
著眼未來
“火星營地”的成功和天文觀測基地項目的落地,讓冷湖看到了未來發展的希望。然而,一個新的難題擺在面前:冷湖的發展優勢,離不開特殊自然地理地貌的依托,如果大規模開發,必然會對自然的原真性和星空的視寧度產生影響。
“星空必須保護。如何在保護同時,讓文旅產業也能獲得發展?”帶著困惑,田才讓找到了曲向東。“咱們得跳出冷湖看冷湖,冷湖是咱們腳下這個地方,也可以是一個品牌。”曲向東的一番話,給田才讓打開了思路。“我們可以把冷湖推出去,讓帶著冷湖標簽的科普種子散落到更多地方。”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這既是辯証的方法論,也是探索的“進行曲”。
2018年,“冷湖實驗室”項目啟動,通過與校園實驗室合作,向中小學生提供線上線下的航天課程。袁振民介紹,項目課程圍繞天文、太空種植、航天、3D打印等主題,目前在全國已經開設了32家,分布在北京、山東、廣東等地區,很受孩子們歡迎。
不僅如此,一項以“冷湖”為名的科幻征文也正式落地,為國內原創科幻作者提供了一個新的創作平台。2018年,第一屆冷湖科幻文學獎征稿通知發出,來自五湖四海的投稿紛至沓來。截至目前,冷湖科幻征文已連續舉辦六屆,累計收到超7000萬字來稿,出版了5部獲獎作品集。
發展有了路徑,保護更要加強。2023年1月1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天文觀測環境保護條例》正式實施,對冷湖暗夜保護核心區內的光源種類和亮度,以及所有戶外固定夜間照明設施的照射方向等進行了嚴格劃分管理。
“優質的天文觀測條件可遇不可求,最美星空更要得到最嚴保護,在暗夜保護核心區內,光源的種類和亮度都應被嚴格控制,而且其他基建項目也必須讓路,因為建設東半球優質天文基地,這對全省、對國家來說都有重要意義。”海西州委副書記、州長喬亞群說,“同時,海西州搶抓機遇,已將天文科技產業鏈列入全州12條主要產業鏈之一,大力培育天文科技、航空航天和文創旅游等新興產業,以‘天文觀測’這個硬科學為內核,以科幻、科普、文創為外延重塑文化脈絡,實現文化旅游、科學研究、科普教育等方面的共同發展。”
天色向晚,一顆顆星星跳上青灰色的天幕,銀河仿佛就在眼前流淌。幾十年前,新中國第一批石油人披星戴月,喚醒了這片人跡罕至的西北荒原﹔如今,又一代奮斗者來到冷湖,與星空,與曠野“對話”。“我們相信,冷湖的星空中,一定蘊藏著屬於未來的答案。”喬亞群說。
記者手記
勇敢探索 不負時代
行走冷湖,自然界裡風斧與流光的力量讓人感嘆,但奮斗托起夢想的故事更讓人振奮。
修鐵路、挖石油、開鹽湖……上世紀,一代代建設者用辛勤的汗水,在雪域高原上書寫了可歌可泣的輝煌篇章。步入新時代,一個個追夢人勇於探索、不斷破題,在戈壁深處找到了一條特色鮮明的發展之路。
未來屬於奮斗者,夢想眷顧奮斗者,隨著以科技、科幻、文創、科普、旅游為特點的旅游目的地建設不斷加快,相信冷湖的明天會如頭頂華麗的星空般遼闊、璀璨。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02日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