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國門一線
“鋼鐵駝隊”插上“隱形的翅膀”
人民網沈陽8月13日電 (記者栗翹楚)盛夏的沈陽,在連日高溫下,海關關員正在場地中核對著即將發運的集裝箱的封志號。
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人民網記者 栗翹楚攝
“2650個40尺集裝箱位,擁有2束4線集裝箱裝卸線,滿足每年服務1000列以上中歐班列作業能力。”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建設運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任立文說,他們還將進一步完善場站建設,擴大堆存能力。
據沈陽中歐班列平台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沈陽中歐班列貨運量39.31萬噸,集裝箱3.48萬箱,共計開行424列,同比分別增長55.26%、42.79%、42.76%。
從最初每周開行不足一列,上升至一天一列,沈陽海關所屬遼中海關監管二科科長俞龍說:“當年我們班列出境隻有一個口岸,發運量也不大,這些年班列的發運量一年一個台階,進出境班列的比重也愈發均衡。”
在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監管現場,場站內被集裝箱堆得滿滿當當,鐵路旁,一列班列正在停靠等候,三台巨大高聳的龍門吊快速移動。據了解,依托於巨型吊裝設備與科技信息系統,集裝箱裝卸作業的同時,集裝箱箱號、箱體總重量、偏載偏重、平車FTR鎖狀態等信息被瞬時檢測,同步上傳至相關平台,實現協同集約管理。數據驗証通過后,整列火車即可放行,減少一次裝卸和短駁作業,工作效率得到顯著提高。
“這是工業內窺鏡,是我們的秘密武器。”沈陽海關所屬遼中海關監管二科副科長陸之遙說,這個小東西解決了大問題。
關員利用工業內窺鏡檢查箱號、鎖號、封志情況。人民網記者 栗翹楚攝
兩名海關關員正在操作,一名關員手握長杆調整位置,攝像頭掃過被布控的集裝箱,箱號、鎖號、封志情況等海關監管信息一覽無余,實時畫面立刻上傳至另一名海關關員的系統終端上,省去了以往的吊裝環節。
“有了這個小家伙,我們班列貨物的集散變得更加快捷,場內倒箱的環節省去了,封志核對的時間也縮短了,現在封志核查時間能壓縮超90%,我們企業的集裝箱吊裝費用平均下來可以節約1500元/列。”某汽車進出口有限公司負責人說。
除了“核封”,工業內窺鏡的引入也可以應用於特種設備查驗。柔軟靈活的管狀結構可以通過彎曲或旋轉來調整方向,內窺鏡在被大型設備塞滿的集裝箱裡尋找著縫隙,在查驗平台上,沈陽海關所屬遼中海關監管二科關員尤翌陽正聚精會神的盯著傳輸實時圖像的屏幕。
沈飛、沈鼓、特變電工、華晨寶馬……作為工業強省,大型設備在遼寧地區的進出口一直“火熱”。
“這些設備往往體積龐大、重量沉重、結構復雜,如果要進行人工掏箱查驗,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容易造成貨物損壞或延誤,增加了我們的經營成本。”某公司負責人說,工業內窺鏡的應用解決了企業長期以來的煩惱。
關員利用工業內窺鏡在集裝箱內進行查驗。人民網記者 栗翹楚攝
提高監管精度,節約作業資源。尤翌陽說:“以往的人工掏箱查驗,少則需要半個小時,長則需要幾個小時,現在,幾小時變成了幾分鐘,節省了成本,降低了貨物損耗和安全隱患。”
口岸營商環境的進一步優化也是沈陽中歐班列能夠吸引越來越多貨源的原因。“我們最大的感受是通關的速度越來越快。”任立文說,通關速度不斷加快,貨源就會形成集聚效應,物流效率是外貿企業選擇發運方最重要的考慮因素。
通關速度的加快是沈陽海關下大力氣持續提升企業獲得感,落實海關總署優化營商環境16條的生動體現。除了創新應用內窺鏡等現代科技手段監管外,沈陽海關所屬遼中海關對原有的監管流程和作業要求進行了系統梳理。
“我們升級了場所智能卡口LED顯示功能,可以清晰反饋車輛過卡狀態,免人工干預引導車輛運輸作業,強化現場精准處置能力,提高了車輛的通行效率。”俞龍說,他們同時優化了關區物流平台核查處置功能邏輯,實現核查處置的無紙化。
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貨運通道。人民網記者 栗翹楚攝
從一開始的小商品到現在的機械設備、汽車零部件等工業制品,中歐班列(沈陽)貨源已遍布東三省、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選擇“搭乘”中歐班列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貿易往來。數據顯示,今年中歐班列(沈陽)的發運貨物種類已突破300種。
“每班次通關都有專項工作組,提供‘一對一’量體裁衣式服務。” 沈陽海關所屬遼中海關副關長王煥說,“現場海關實行7×24小時預約通關,貨物‘隨到隨檢、合格即放’。同時,我們大力推行了‘區港直通’業務改革,實施‘一次運抵、一次申報、一次裝卸、一次驗放’的‘區港直通’模式,破解中歐班列裝載節點與自貿區、綜保區物理區位隔離的發展瓶頸。模式優化、政策疊加實現優勢互補,有效促進外貿發展,增強沈陽班列節點的集貨能力,發揮港口的國際化聚集效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