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一帶一路 大道同行

“南海Ⅰ號”:重現深埋千年的“海絲”輝煌

曾帆
2023年09月06日13:33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在廣東陽江的海陵島上,造型獨特的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靜靜矗立。館內“水晶宮”保存的“南海Ⅰ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較早、船體較大、保存較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目前,沉船中共發掘出文物約18萬件,其中瓷器超過17萬件套,金器213件套約3.5千克,銀器198件套約300千克。雖然歷經近千年的時光沉浮,但裡面出水的大量珍貴文物仍“清晰”記錄著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和輝煌。適逢暑假,館內如織的游人也見証著“南海Ⅰ號”如何續寫新時代的“海絲”故事。

田國敏,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保管部副主任,負責館藏文物保護和修復。他介紹,“館藏‘南海Ⅰ號’的文物主要是瓷器和銅錢,目前館藏瓷器是27,967件,銅錢5000余枚。”

  館內展示的2018年發掘遺址正射投影圖(南海1號)。人民網記者 李娜攝

館內展示的2018年發掘遺址正射投影圖(南海1號)。人民網記者 李娜攝

這些水中沉睡800多年的文物,展示著我國宋代繁盛的海外貿易體系,對研究我國乃至整個東亞、東南亞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運史、貿易史等都有著重要意義。

“海螺雕杯比較有特色。制作這種杯的夜光蠑螺產於我國南海等地區,但我們在東亞、歐洲都發現了這種螺杯。這是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生動體現。”田國敏說,通過這些文物看到的文化交流細節還有很多。他指著一個大口瓷碗告訴記者,“這種口徑在20厘米以上的大瓷碗,迎合了當時東南亞地區‘手抓飯’的飲食習慣。”

福建德化窯瓷碗。人民網記者 李娜攝

福建德化窯瓷碗。人民網記者 李娜攝

順著田國敏的指引細細看去,瓷碗上有很多蕉葉紋飾。“福建德化窯大碗,器形較大,在我國田野考古中鮮有出土,德化碗坪齋窯址有發現同類瓷器,出口到東南亞或西亞地區的器物,比較符合他們的生活習慣,東南亞、西亞地區有吃手抓飯的習慣,碗口大方便抓食。”田國敏介紹說。

福建德化窯白釉印花四系罐(左)。人民網記者 李娜攝

福建德化窯白釉印花四系罐(左)。人民網記者 李娜攝

“‘南海Ⅰ號’現已出水的瓷器,窯口眾多。這裡有福建德化窯青白瓷、陝西耀州窯青瓷、江西景德鎮窯青白瓷和浙江龍泉窯青瓷,都是宋代著名窯口的瓷器。這些明顯帶有異域風格的瓷器,為我國與沿線國家經濟與文化交流提供了堅實論據。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就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擴展延伸,既有歷史依據,又有現實意義。”對於海上絲綢之路的未來發展,田國敏有著很大的期許,“古人這種一心向海、連通世界的努力,是我們今天共建‘一帶一路’的動力源泉。應該用好這些文化印記,多開展國際文化交流。”

讓海絲煥發新活力也是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努力的方向之一。如今的“南海Ⅰ號”已經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考古發現,它更承載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用歷史向我們訴說著自由平等的多邊貿易為世界發展帶來的諸多可能。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未來“文化交流”將成為該館發展的關鍵詞之一,“我們擬策劃發起世界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聯盟,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提升文化傳播力,擴大海絲文化國際影響力,進一步講好海絲故事。”

(責編:楊曦、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