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解讀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之二:

優化資金供給結構 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2023年11月03日10:31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舉行。會議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工作,分析了金融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形勢,部署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金融工作。此次會議有哪些新提法、新布局?傳遞出了我國金融發展的哪些脈絡?對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有哪些影響?對此,人民網邀請監管人士、行業專家一起,圍繞會議進行分析解讀,聚焦高質量金融服務“路線圖”。

人民網北京11月3日電 (黃盛)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表示,要著力做好當前金融領域重點工作,加大政策實施和工作推進力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融資成本持續下降,活躍資本市場,更好支持擴大內需,促進穩外貿穩外資,加強對新科技、新賽道、新市場的金融支持,加快培育新動能新優勢。會議還對金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做出了部署。

多位業內人士向人民網財經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系統精准有力地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進一步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加強逆周期調節,發揮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廣義貨幣(M2)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接下來還要始終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實現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高效率互聯互通。

健全貨幣政策框架

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准確把握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加強貨幣供應總量和結構雙重調節”“著力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始終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此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對於貨幣政策著墨頗多,意在明確接下來金融工作的重點之一是調整和完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體系,激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資源配置,以便更好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向人民網財經表示,要健全中國特色現代貨幣政策框架,加快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建設,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始終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既滿足經濟發展需要,也堅決不能讓老百姓的票子變“毛”,要守護好老百姓手裡的“錢袋子”。

如何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鄒瀾認為,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准確把握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總量上合理增長,結構上有增有減,節奏上平穩適度,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

中國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局局長李斌向人民網財經表示,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要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維護好幣值穩定和金融穩定。

中銀証券首席經濟學家管濤向人民網財經表示,要更好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的有機結合。通過適度寬鬆穩健的貨幣政策,著力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提高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向人民網財經表示,與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控總量的關系”相比,此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更加強調貨幣政策的結構性調節功能,重視總量與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雙重調節作用,要求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持續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從而實現經營主體融資成本的持續下降和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

“今后一段時期,貨幣政策取向仍將保持穩健基調,繼續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溫彬說。

做好五篇文章

優化資金供給結構

此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把更多金融資源用於促進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大力支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確保國家糧食和能源安全等。盤活被低效佔用的金融資源,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文章。

鄒瀾表示,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強化對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及其他國家重大戰略的金融支持,做好上述五篇文章。

李斌也表示,要優化金融機構布局,構建由銀行信貸、債券市場、股票市場、風險投資等組成的全方位、多層次金融支持服務體系。持續改善科技創新、小微企業、綠色、“三農”等金融服務。

事實上,近年來我國金融業持續加大對制造業、科技創新、小微企業、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等領域的支持力度,促進金融資源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28.74萬億元,近五年年均增速約25%﹔綠色貸款余額、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貸款余額、涉農貸款余額分別同比增長36.8%、38.2%、18.6%、15.1%,均高於各項貸款增速。在管濤看來,此次會議提出做好上述金融領域五篇大文章與我國正在構建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相呼應。做好五篇文章、著力打造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才能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

“我們要實現創新成果的不斷涌現與充分轉化,就需要更加完善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和金融科技賦能機制。”在溫彬看來,隨著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日益深度融合,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蓬勃發展。未來在我國數字經濟不斷做強做優做大的趨勢下,金融業數字化轉型也要不斷深化,從而以數字金融創新來更好服務數字經濟發展。

在受訪專家們看來,接下來金融工作要通過繼續補短板、拓長板,從硬件設施和軟環境建設兩方面,夯實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保障金融市場安全高效運行和整體穩定,以國家戰略為導向加大並豐富重點領域金融供給,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實現金融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真正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相關閱讀
       之一:加快建設金融強國 提升服務高質量發展能力

(責編:孫紅麗、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