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進博會觀察:傳統文化、傳統美食,何以吸引人?

人民網記者 唐小麗
2023年11月08日19:16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下午兩點,已經過了飯點兒,陝西館門口依然排著長長的隊伍,一碗碗熱氣騰騰的油潑面、臊子面、羊肉泡饃從廚房端到食客面前。

陝西館前排起的長隊。人民網記者 王初攝

陝西館前排起的長隊。人民網記者 王初攝

“這都是常態。”陝西館工作人員韓漫漫對此已經見怪不怪,“大家對傳統美食非常熱愛,定價也親民,跟在陝西當地吃差不了多少錢。所以隻要參加展會,我們的展台前都是這麼火爆。”

確如韓漫漫所言,今年的進博會上,記者發現,老字號品牌、傳統文化展區人頭攢動,吸引無數中外參展商駐足。

北京老字號展區洋溢著濃濃京味兒,23家老字號企業攜百余件產品亮相。這邊是同仁堂草本咖啡、北冰洋汽水,那邊是護國寺小吃的京八件、慶豐包子鋪的鴨脖。旁邊的瑞蚨祥展台上,中式服裝的盤扣被應用在了胸針、發簪上。一件件展品,無不透出北京館“守正創新”的主題。

而在山東展區,來自濰坊的崔字牌小磨香油自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名符其實的老字號。這裡一款新研發的“芝麻醬冰淇淋”,吸引了不少人駐足品嘗。“冰淇淋還能做成芝麻醬味,真是意想不到。”觀眾嘖嘖稱奇。

旁邊的蘇作館內,江南風十足。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鄒英姿正在飛針走線,雙面蘇繡作品《花開敦煌》再有大約半個月就能完工了,這幅作品,鄒英姿已經創作了半年。“看上去比油畫更逼真,比照片更生動。”旁邊,一位觀眾忍不住贊嘆道。

鄒英姿正在繡《花開敦煌》。人民網記者 王初攝

鄒英姿正在繡《花開敦煌》。人民網記者 王初攝

除了蘇繡,蘇作館內還集中展示了緙絲、宋錦、玉雕、核雕、蘇扇、民族樂器、御窯金磚等20多個蘇作門類、50位工藝美術大師和非遺傳承人的近500件藝術精品。

古老的傳統文化、傳統美食,何以吸引人?

在中國全聚德集團黨委書記、董事、總經理周延龍看來,“守正創新”是不二之選。“守正”是對食材的尊重、技藝的拿捏、消費者的洞察,“創新”則是要研究市場、定位品牌、迎合目標消費者,開啟與消費者“兩情相悅”的溝通與互動。

基於“守正創新”的理念,今年中秋國慶雙節期間,全聚德旗下餐飲門店收入較去年同期增幅95%,較2019年同期恢復率為111%,連續8天創造近5年來同比日銷售最高紀錄。

第三屆中華老字號創新發展大會的現場。人民網記者 王初攝

第三屆中華老字號創新發展大會的現場。人民網記者 王初攝

第三屆中華老字號創新發展大會上,周延龍的觀點,得到了業內專家的高度認可。參會專家表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留下了大量的傳統文化資源,傳統文化如果不能被有效保護,燦爛文化和文明圖譜很容易被歷史的煙塵所淹沒。老字號傳承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載的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也有專家建議,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要善於應用數字技術,來推動傳統文化和老字號高質量發展。數字技術可以對傳統文化進行再創造,以新創意和新設計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當代審美、當代價值觀,開發出傳統文化的新型載體和表現形態,為當代人更好理解傳承民族文化。

用數字技術傳播傳統文化的案例,進博會展館就有。在中國館,“數字長城”備受矚目。這是騰訊推出的裸眼3D全息投影,參觀者可以跟隨語音導覽在長城“漫步”,也可以通過手勢操作來到“墩台”俯瞰四周,還可以跟隨時間變遷,體驗夜晚星光下的“長城”。“游覽”完長城,還可以進入“三星堆智慧博物館”小程序,近距離感受“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的三星堆文化之美。此外,“聽見數字山河”中國傳統器樂數字化保護項目,讓參觀者可以聽到並彈奏珍貴器樂的聲音﹔“甲骨文全球數字煥活技術”實現甲骨文在數字空間的煥活……

參觀者正在體驗“數字長城”。人民網記者 王初攝

參觀者正在體驗“數字長城”。人民網記者 王初攝

“近年來,騰訊運用科技的力量,立足文化傳承的社會價值創新,參與到考古探源和中華文明歷史發展溯源的相關研究中。未來,將通過數字化技術讓文化遺產‘煥活’起來。”騰訊SSV數字文化實驗室負責人舒展說,“借助進博會這一世界級平台,我們也希望搭建一座連接古代與現代、中國與世界的橋梁。”

(責編:王連香、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