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裡,看見向上的中國”(之一)

![]() |
今年8月,歐萊雅旗下3CE品牌位於浙江嘉興的新店開業,吸引消費者光顧。 |
![]() |
多特瑞(中國)研發中心啟幕儀式現場。 |
![]() |
迪卡儂中國門店覆蓋滑雪、徒步、露營等多種運動場景。圖為消費者在迪卡儂門店選購自行車產品。 |
![]() |
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石城景區引來不少人觀光游覽。 |
中國是世界的中國。這裡為人熟知的,是全球規模超大且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是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體系,是全球經濟最大的增長引擎。
這一個個“最”對於在中國投資、興業、生活和工作的人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從外國朋友的視角出發,他們在今日中國感知著怎樣的經濟脈動?本報採訪了一些來自國外、在華工作和生活的新老朋友。
——編 者
歐萊雅北亞總裁及中國首席執行官費博瑞:
在夢想之地,創造增長“魔法”
本報記者 李 婕
近日,歐萊雅北亞總裁及中國首席執行官費博瑞獲得一枚特別的獎章——2023年上海市“白玉蘭紀念獎”。
2019年抵滬前,費博瑞就已經在和全球團隊的交流中,對中國產生了深深的向往。第一次與中國團隊見面時,他興奮地表示:“中國和上海是我的夢想之地,今天我夢想成真了。”
而對歐萊雅中國團隊來說,費博瑞更像一位“造夢者”的角色。2019年至今的短短幾年間,歐萊雅中國業務規模增加了1倍。在此之前,歐萊雅已是中國市場佔有率靠前的化妝品集團,這樣的增長更顯難得。
從全年銷售額看,2019年、2020年、2021年,歐萊雅持續在中國市場實現兩位數增長﹔2022年增速同樣領跑行業和市場,這是如何實現的?
“得益於持續深耕中國市場以及對中國美妝行業韌性和潛力的深信不疑。”費博瑞說,目前歐萊雅在中國的規模處於領先地位,然而,他們仍然認為這個市場潛力巨大。
一方面,與日本、歐美等國相比,中國在美妝方面的人均消費水平仍相對較低,這意味著巨大的增長空間﹔另一方面,很多新一線城市正在發展、成長、升級,伴隨著許多嶄新的發展機會,更多的消費者等待品牌去發掘。此外,中國消費者變得多樣化、更看重品質,新產品和品牌仍有大量機會。
“歐萊雅在中國的增長故事就是我們最好的故事之一。”費博瑞說,歐萊雅從1997年開始進入中國內地市場,那時候市場上甚至沒有賣出幾支口紅,但如今,中國已成為歐萊雅集團全球第二大市場,並有望成為第一。作為集團北亞區總部、全球六大研發樞紐之一以及全球三大美妝科技中心之一,中國已是歐萊雅集團關鍵戰略市場。
到2030年覆蓋2億中國消費者——未來,歐萊雅的目標明確。
當然,持續的業績增長也需要企業有“魔法”。歐萊雅的秘訣就是“把握小趨勢,下好先手棋”。大到成立投資公司、美妝科技中心、數字化轉型,小到一款產品的研發、一個包裝的設計,歐萊雅在中國市場推出越來越多創新舉措,持續吸引消費者。
從巴黎歐萊雅、蘭蔻、修麗可到適樂膚、伊索、3CE,中國消費者不僅可以買到新品牌、新產品,也通過歐萊雅體會著一個個關於美的故事。去年底,費博瑞和團隊將“巴黎聖母院增強現實感沉浸式展覽”帶到黃浦江畔,在亞洲首度亮相,短短幾周時間內吸引了數萬公眾走近這座人類文明瑰寶的重生之旅。
“從第一天起,我們就在不斷投資和創新,以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今后我們還要為消費者提供最好的產品和服務,與中國市場共同成長。”費博瑞說。
費博瑞將在明年初出任歐萊雅集團首席全球增長官,負責加速增長、領導轉型、推動區域發展。他表示:“無論是回到巴黎還是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我都將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國,支持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
多特瑞中國區總裁麥歐文:
投資中國,這個決定很值得
本報記者 邱海峰
“這些照片記錄了我們在中國市場的發展”。
在多特瑞中國區總裁麥歐文的辦公室內,挂著10張參加歷屆進博會的照片:首屆進博會展台面積9平方米,后來逐漸增加到200平方米﹔一起洽談合作的伙伴越來越多,採購意向訂單金額從3.8億元到7億元,再到10億元……6年參展讓這家從事精油產銷的美國企業深度參與到中國市場中。
聊起這些年的變化,在中國工作生活多年的麥歐文提到了一句詩:“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句詩出自清朝詩人袁枚的《苔》,我特別喜歡。它的含義是,苔花雖然細小如米粒,但也要學牡丹花那般盡情絢爛綻放。”麥歐文說,“在我的眼裡,多特瑞就是這樣,伴著進博會和中國市場一步步努力成長。”
2014年,多特瑞從大洋彼岸來到中國,初創期隻有10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10多名員工。“那時,我們還是一家默默無名的外資企業,也根本不清楚進博會是一個怎樣的平台,只是懷著‘試一試’的心態申請了最小的展台。”回想起5年前參加首屆進博會的經歷,麥歐文感慨,“沒想到的是,展台前人頭攢動,生意訂單如雪片紛至沓來,這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
那之后,多特瑞在華有了更多投資:2018年,多特瑞在上海設立多特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並啟動中國工廠和首個海外實驗室的建設﹔2021年,多特瑞中國首家旗艦店在上海靜安豐盛裡落成﹔2022年,多特瑞全球首個海外研發中心在華成立。
今天,如何看待當初投資中國的決定?麥歐文認為,多特瑞已經用自身的發展作出了回答:員工規模增加到現在的200多人,線下精油生活館覆蓋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天津、青島等多個城市,中國市場已發展成為多特瑞全球第二大市場。投資中國,這個決定很值得。
“我們非常期待中國市場的前景,接下來將加大在華研發投入、創新、生產、服務及人才培養,同時踐行綠色可持續發展戰略,繼續拓展多特瑞在中國各城市的市場,依托‘互惠合作採購計劃’等,深耕中國市場,持續為中國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精油產品。”麥歐文還為多特瑞中國定了一個目標:到2030年,中國成為多特瑞全球第一大市場。
迪卡儂中國副總裁賽萬舟:
中國市場節奏之快令人震撼
本報記者 李 婕
“快,真快。”這是迪卡儂中國副總裁賽萬舟對中國市場最初的印象。早在常駐中國市場之前,賽萬舟多次來到中國深圳、上海等地出差,對這裡市場的節奏、變化、更新之快,感到震撼。
2021年,當有機會來到中國工作時,賽萬舟的第一反應是“超級棒!”他幾乎沒有猶豫便開啟了中國之旅。此前,他曾在西班牙、意大利等地工作過,今年是他在迪卡儂的第19年。
“就好像駕駛一艘船,中國市場巨大,水深、風力、如何掌舵大不一樣。”賽萬舟說,但現在,他開始從最初的“驚詫”變為適應中國市場的節奏。
新上線的高端公路自行車,上市即售罄,甚至有消費者打電話過來追問“商品究竟有沒有上架”﹔秋冬滑雪季來臨,許多愛好者提前幾個月購買裝備,不少門店銷售增長1倍以上……中國消費者的專業和熱情,讓賽萬舟與許多同事意想不到。
目前,迪卡儂在全球擁有850名產品工程師、300名設計師、900多項注冊專利,每年推出約2800款新品。推算一下,這相當於平均每天都有7款以上的新產品推出。
“中國消費者對運動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品質要求越來越高,這倒逼我們加快上新速度。”賽萬舟說。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20年前,當迪卡儂在中國大陸開出第一家門店時,很多中國消費者是“一雙旅游鞋‘跑’遍所有運動”,而今天,除了跑步、健身、瑜伽,越來越多戶外、新興運動成為潮流風向,背后催生出巨大的專業裝備需求。
今天,隨意走進一家迪卡儂中國門店,滑雪、徒步、露營等運動場景“觸手可及”。迪卡儂以豐富的產品線,覆蓋了從槳板、滑雪、飛盤、露營等新興運動到徒步、登山、攀岩等細分項目的多種運動需求,為人們提供多樣的選擇。
“任何一個看似小眾的市場,即便覆蓋的人群比例再低,乘以中國巨大的人口基數,都會變成一個龐大的數字、可觀的機遇。”賽萬舟說。
以滑雪來說,幾年前,這還是一項門檻不低的運動,而隨著北京冬奧會的舉辦、從北到南場地設施的豐富,更多中國人開始體驗冰雪運動的樂趣。比如,通過迪卡儂門店數據可以發現,中國南方消費者在買裝備上的熱情比起北方毫不遜色。中國城市也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綠道、自行車道、運動場館、開放的水域,種種變化,正托起一個更加龐大的運動群體。
來到中國市場,賽萬舟還在做一些新嘗試。迪卡儂在深圳新開2家門店,一家紅嶺店靠近商圈、相對輕量化﹔一家觀瀾店臨近運動場地,打造垂類產品,這都跟迪卡儂門店過去的選址和規模有了明顯差異,呈現“多元生長”的態勢。
除了新門店、新產品、新運動,迪卡儂不斷在中國市場“測試”的內容還有許多。比如,與消費者溝通的方式、不斷推進的線上業務等。“未來,這些變化也會在歐洲和其他地方發生。”賽萬舟說,“我們在中國的成功,就標注著我們在全球的成功。”
來到中國,賽萬舟也開始嘗試頗具中國特色的健身項目——太極。他正在全新的體驗中,一起經歷和推動中國市場的千變萬化。
諾瓦瑞斯中國研發總監丹尼爾:
創新氛圍好,未來趨勢在中國
本報記者 徐佩玉
48歲的法國人丹尼爾·布魯澤斯是諾瓦瑞斯中國研發總監,來到中國已經18年了。“2006年,集團讓我選擇外派國家,我選了中國。”丹尼爾說,他看好中國汽車市場廣闊的機遇與蓬勃的活力。
諾瓦瑞斯集團是一家擁有近70年經驗的全球塑料解決方案提供商,總部位於法國。“全球平均每3輛車就有一輛使用了諾瓦瑞斯的解決方案。”丹尼爾介紹,諾瓦瑞斯是全球汽車產業鏈裡的“隱形冠軍”,目前集團在22個國家開展業務,運營著38家制造工廠、7家研發中心。
“我們很早就進入了中國市場。”丹尼爾介紹,諾瓦瑞斯的武漢工廠於1997年投產,目前還在上海、沈陽、煙台等地擁有制造基地。在上海,諾瓦瑞斯不僅擁有2個制造基地,還設立了一個研發中心,提供燃油車及新能源車的動力總成部件和車身部件的專業開發支持。
作為研發總監,丹尼爾說:“我們的使命是通過為諾瓦瑞斯的工廠開發和制造新產品來支持集團在中國的業務擴張。同時,通過在動力總成和車身部件方面的創新解決方案為汽車行業的未來發展提供靈感。”
目前,諾瓦瑞斯在華提供多種產品線,年銷售額約11億元。“我個人的收入水平也實現了非常大的提升。”丹尼爾說。
在華18年裡,丹尼爾對中國創新環境的改善深有體會:“中國的創新氛圍好,從國家到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視創新。物聯網、數字城市、網約車、雲服務等,都是在這樣的良好氛圍下誕生的。”
在中國,網約車、網購、外賣、移動支付等已深度融入日常生活,人們習慣於技術創新帶來的便捷。“我每次與法國的家人聯系時,他們都對中國的高速發展和那些已經融入生活的新科技感到非常好奇。”丹尼爾說。
“在我眼裡,中國充滿了機遇。”丹尼爾說,“中國注重通過創新實現發展,中國經濟前景光明,作為外資企業員工,我期望在中國獲得更好發展。”
實際上,中國已經成為最佳投資目的地的代名詞。中國貿促會發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中國外資營商環境調研報告》顯示,八成以上受訪外資企業對中國營商環境的評價為滿意以上,近九成預期未來5年利潤持平或有所提高。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企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融入中國創新大潮。“在汽車領域,全球汽車的未來趨勢在中國。中國現在做什麼,其他國家過幾年也會做的。”丹尼爾說,這對外資企業是一個絕佳的機會,要與中國的創新中心加強合作。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保持領先,中國仍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大引擎。在丹尼爾看來,雖然面臨挑戰,但中國飽含機遇,“我看好中國經濟的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