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四川省雅安市大力實施鄉土人才培育行動——

鄉村振興路上的“新農人”(新氣象 新作為)

本報記者 張 帆 宋豪新
2023年12月14日05: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雅安市漢源縣蘋果豐收場景。
  宋豪新 郝立藝攝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隨著鄉村振興全面推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回歸鄉野、扎根農村。

  在四川省雅安市,有這麼一批“新農人”:他們是真幫實促的駐村干部,是勇挑合作社經營重擔的農業經理人,是靠直播帶貨助農增收致富的電商主播……他們既實現了人生價值,又推動了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駐村干部——

  幫扶不斷檔  助村接力跑

  “舍不得離開鄉親們,有幾件事情我一直放心不下。” 8月31日,離開萬年村時,雅安市委宣傳部駐滎經縣龍蒼溝鎮萬年村原第一書記畢涵顯得有些“嘮叨”。他不停叮囑來接任的華威羽:“萬年村得持續打‘生態牌’,做好方竹筍品牌……”華威羽在筆記本上認真記錄著。

  在交接的半個多月時間裡,畢涵帶著華威羽起早摸黑盯產業、走村入戶訪群眾,萬年村的51戶脫貧戶他們都走了一遍。

  為了讓新選派的駐村干部盡快融入新崗位、適應新角色,雅安建立“老帶新”幫帶機制,確保駐村工作“交得好、接得住”。

  萬年村80%以上的土地位於中高山地區。2021年10月,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設立,森林覆蓋率超90%的萬年村,成為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社區第一村。

  “鄉村振興需要年輕的血液、年輕的思想。”2021年6月,95后畢涵自告奮勇申請駐村。今年8月離任,畢涵到萬年村當“新農人”已經700多個日夜,駐村日記寫了滿滿三本。

  翻開2022年的駐村日記,裡面這樣寫著:虎年正月十一,萬年村舉辦了首次圍爐夜話,篝火熊熊燃燒,大家圍坐一圈,熱烈討論,想辦法尋找鄉村振興新路徑。9月26日是個好日子,今天“熊貓民宿”開業了,這是村裡迄今投資最大的產業項目,也是市、縣各方力量參與大熊貓國家公園入口社區建設的重要探索……

  作為參與者,畢涵見証了這座曾經被大山阻礙的小村落,如何依托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機遇,端穩了綠色生態的“金飯碗”——萬年村集體經濟從2021年的23.86萬元躍升至2022年的53.7萬元。

  鄉村振興是一場接力賽、耐力賽。接過畢涵“新農人”的身份,華威羽信心滿滿:“按照既定的發展思路,動態調整幫扶舉措,再接再厲,繼續解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振興‘密碼’”。畢涵和華威羽,這兩位駐村第一書記接續奮斗,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近年來,雅安各地鄉村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和自然稟賦,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強化綠色生態產業支撐,加強文化元素挖掘和旅游場景打造,堅持以農促旅、以旅興農,高品質鄉村旅游節點和網紅打卡地層出不窮。目前,雅安市累計創成省級鄉村振興先進鄉鎮7個、示范村49個。

  農業經理人——

  專業“掌門人”  念好共富經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堅信農村是一片廣闊天地,願意將足跡踏印在田間地頭。”11月23日,任素茂在四川省工會第十五次代表大會分團討論上分享著他的心路歷程。今年30歲的任素茂,有著10余年種植經驗,是雅安市漢源縣的農業經理人。

  2015年是漢源甜櫻桃產業的“陣痛期”:開花不結果,易掉果,品質不穩定,價格低。不久后,四川農業大學果樹專家龔榮高教授下沉一線對口幫扶。在他的指導下,漢源縣成立了一支技術服務隊,進行技術攻關,任素茂是其中一員。同一年,在當地政府支持下,山裡紅種植養殖合作社在漢源甜櫻桃的主產區富庄鎮陳河村成立,任素茂被鄉親們推舉為理事長。

  “他天天扎在果園裡,雖然年輕,但干起農活比我們還認真,一門心思研究提升果子品質的技術。”任素茂的吃苦耐勞鄉親們都看在眼裡。

  “2016年到2018年,我集中精力做了一件事——讓甜櫻桃提質增效。”任素茂回憶說,“每年開春授粉套袋階段最重要,我做試驗、扣細節,再向龔榮高教授請教,改進種植方法……”

  功夫不負有心人,多年的鑽研讓任素茂終於探索出一套成樹移栽、當年挂果的方法。他對甜櫻桃種植中的修枝整形、人工授粉、人工套袋、施有機肥等環節,都制定了嚴格的規范,並對社員的達標果樹進行編號挂牌管理。最終,甜櫻桃銷售價格上漲了50%,做到減產不減收、櫻桃不愁賣。

  在當地政府的推薦下,任素茂前往四川農業大學培訓學習,並通過考試,成為一名農業經理人。

  農業經理人大多是種養能手、農機農技人員、專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負責人等,他們對國家政策和農業技術都比較了解,在統籌資源、激活市場、帶動致富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任素茂明白,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農業經理人,就得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當好田間“掌門人”、當好“鄉村CEO”。2018年以后,任素茂把工作重心傾斜到了水果流通環節,在依托互聯網為農業賦能、做實供應鏈市場等方面下功夫。

  任素茂先后參加了農業經理人培訓班、鄉村振興人才培養項目等,學習了經管、營銷、財務、政策法規等不同領域的知識。“到更大平台交流學習,能獲得更多技術和資源,可以為漢源帶回更多先進的管理經驗。”

  系統學習奠定了任素茂厘清產業發展思路的基礎。2022年,他提議當地各大合作社抱團發展,組建漢源農業商會、漢源縣工程機械商會,打通銷售、技術、機械等方面的壁壘,讓漢源甜櫻桃產業做大做強,幫助果農增收致富。

  雅安市天全縣雅新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高永國與任素茂不謀而合:“農業經理人既要懂農業產業特點和生產技術,還得懂管理和經營。”

  創業路上,高永國始終抱著共同富裕的想法,主動把雅苕產業發展、種植技術及管理經驗教授給村民。同時,他利用自身領辦的合作社,統管統收村民種植的雅苕、收割的“龍須菜”和套種的經濟作物。

  電商達人——

  拿起“新農具”  忙起“新農活”

  冉可七(網名)站在高高的蘋果樹上,雙手並用,熟練地摘下蘋果,輕輕地放進籃子裡﹔雙手黑黝,在鏡頭下清晰可見……這是冉可七和丈夫蘿卜哥(網名)工作的一部分。他們聚焦“展示家鄉,宣傳農村美好生活”主題,拍攝短視頻發布到社交平台上,吸引了大量粉絲。

  “單個作品最高播放量破億,點贊量最多高達156萬。如今,平台粉絲量最高有219萬。”說到成績,這個來自雅安市漢源縣九襄鎮的85后姑娘笑得很開心。

  自小便“膽子野”、不喜循規蹈矩的冉可七,大學畢業后便回到從小長大的鎮子,尋找“自由單純的新生活”,也奔赴青梅竹馬的愛情。回鄉后,她與丈夫開始創業。開過貨車、種過果樹、養過烏雞,但均以失敗告終。現實逼迫二人轉變思路。觀察到村裡大爺大媽都在用智能手機看短視頻后,他們有了做自媒體的想法。2019年,夫妻倆正式開始運營賬號“冉可七”。

  上樹摘果、下河撈魚、湖邊野炊,記憶裡的成長故事變為創作靈感。他們用考究的拍攝手法、接地氣的畫面,記錄豐富朴實的鄉村生活,介紹種類繁多的家鄉水果。多年堅持后,冉可七拍出了自己對家鄉田園生活的理解,引發網友共鳴。

  積累一定粉絲量后,他們開始嘗試抖音電商直播帶貨。“第一次直播,500單車厘子,3分鐘就搶完了!”回憶起初次接觸直播帶貨,冉可七依舊覺得不可思議。

  冉可七自媒體之路的成功,映射著鄉村發展的數字化轉型。走進數字時代,農業、農民和農村建設,跨越了物理阻隔,與外部世界實現了更緊密、更便捷的連接,帶貨主播就是這個連接網絡的關鍵點。

  拿起“新農具”、忙起“新農活”,冉可七直播帶貨專注於賣水果。此前因交通閉塞、信息流通慢而銷路不暢的水果,如今有了出路。在冉可七的倉庫裡,每天有200多人工作,可承接十幾萬的日訂單量。其中負責分揀、打包、裝箱的工人,絕大部分是鎮上的“留守寶媽”。同時,她與地方職業高中合作,免費為學生培訓電商課程,希望能帶動更多年輕人成為“新農人”,返鄉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如今,越來越多的電商達人助力鄉村振興。雅安市寶興縣,“野丫頭”張紫芳宣傳帶貨老臘肉﹔雅安市名山區百丈鎮高崗村,黨委書記吳洪琴化身網絡主播帶貨蒙頂山茶……

  鄉村守護人要持續為鄉村振興帶來“源頭活水”,離不開政府和電商平台的支持。近年來,雅安市大力實施鄉土人才培育行動,從技能、資金等方面提供相應支持。另一方面,不少電商平台推出助農項目,將目光聚焦到鄉村“人、貨、場”,幫助地方“新農人”和農貨商家成長。

(責編:胡永秋、楊光宇)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