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擺脫騷擾電話 還需用“魔法”打敗“魔法”

2024年01月26日09:23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熱點追蹤】

  ◎新華社記者 顏之宏 趙 旭

  現如今,騷擾電話越來越智能,像“長了眼”一樣,對你的需求“了如指掌”。

  騷擾電話“命中率”越來越高,背后有些什麼貓膩?

  騷擾電話對需求“了如指掌”

  “我們這裡有精選的幾隻股票,推薦您了解下呢!”接到這通電話后,廈門市民老楊直接挂斷電話,把來電號碼拉入“黑名單”。讓老楊想不通的是,現在的騷擾電話都像“長了眼”一樣,對自己的需求“了如指掌”。不久前,老楊下載了一款炒股軟件,剛開始使用,當天就接到了薦股電話。“對方是機器人,說是有幾隻股票經過人工智能分析未來會有‘行情’。”老楊說,此后類似騷擾電話層出不窮,一天至少四五通,多的時候十來通。

  無獨有偶。這類騷擾電話也讓北京市民李先生不堪其擾。“不接怕錯過工作電話或快遞電話,接了后也屏蔽、舉報過,但沒啥效果。”李先生說,這些由機器人撥打的騷擾電話會不停更換“馬甲”來電,即使“拉黑”也沒用。

  在黑貓投訴平台上,有400余條有關“使用機器人向用戶撥打騷擾電話”的投訴。

  12321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受理中心公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垃圾信息投訴情況盤點》顯示,在2023年三季度騷擾電話投訴中,94.5%與商業營銷相關。

  記者了解到,利用人工智能開展電話營銷正大行其道。在網絡上搜索“外呼電銷”,顯示的搜索結果中大部分都是“人工智能外呼服務”。

  “精准”騷擾背后的貓膩

  現在的騷擾電話緣何越發精准?

  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記者使用指定關鍵詞檢索時發現,一些商家在商品簡介中聲稱可以提供“精准客戶手機號”。

  一名商家向記者展示了其客戶信息的採集渠道,包括兩家短視頻平台和一家“達人種草”類平台,每個客戶的信息還包括其具體需求描述。當記者詢問其數據來源是否合規時,該商家表示“您放心吧,我們不會干違法的事”。

  “通過此類渠道獲得的用戶信息有可能是用戶‘授權’提供的。”中國電子技術標准化研究院網安中心測評實驗室副主任何延哲舉例說,在一個二手車交易App裡,客戶想要了解某部車的底價,需填寫手機號。如此一來,平台、二手車商、第三方銷售人員可能都會獲取該聯系方式,“仔細查看軟件的用戶協議,會發現平台會要求用戶‘授權’提供大量個人信息,甚至是以‘捆綁’方式向多方提供。”

  記者發現,某“種草”類社交App的隱私政策提示,該App會將用戶個人信息與“商業合作伙伴”進行“必要的共享”,這些“合作伙伴”包括但不限於平台第三方商家、第三方物流服務商、廣告和統計分析類合作伙伴等。隱私政策還提示,當用戶選擇參加相關營銷活動時,在“經過用戶同意”后,會將用戶姓名、性別、通信地址、聯系方式、銀行賬號信息等與“關聯方”或“第三方”共享。

  “隨著人工智能的使用,個人信息攫取和電話撥打效率大大提升了。”網絡安全專家榮文佳說。

  “你在購物App上的交易行為,在短視頻App上的瀏覽習慣,在社交App上的發帖回復,背后都有人工智能在打‘電子標簽’,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用戶畫像’。”榮文佳解釋說,這些“電子標簽”會被脫敏並深度加工,而后分享給各大App的合作機構,而合作機構又能通過一些手段就這些“電子標簽”與相應用戶重新關聯,這就是推送廣告和推銷電話都越來越精准的原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趙精武說,當前騷擾電話屢禁不止,主要治理難點在於個人信息泄露的來源難以確定,針對第三方營銷公司業務人員故意或過失泄露客戶信息的情況仍存監管難題。同時,部分App、網絡平台等將個人信息買賣做成黑灰產業鏈,銷售對象並不以特定行業為限,“用戶無法確定自己的信息是從哪個平台泄露的,難以找到証據。”

  如何治理騷擾電話“牛皮癬”

  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通過多種手段治理騷擾電話取得一定成效。2023年上半年,共攔截垃圾信息超90億次,攔截涉詐電話14.2億次和涉詐短信15.1億條。工信部還推廣“騷擾電話拒接”服務,強化電信網絡詐騙一體化技防手段﹔印發《關於進一步提升移動互聯網應用服務能力的通知》,加強App全流程、全鏈條治理。

  此外,三家電信運營商已於2019年10月面向全國用戶推出“騷擾電話拒接”服務。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曾劍秋表示,騷擾電話根治存在難度,其根本原因在於商業推銷需求長期存在。“騷擾電話成本低、可變現,這種經濟利益驅使騷擾電話形成產業鏈,騷擾新方式層出不窮,給治理帶來困難。”

  根據個人信息保護法,收集個人信息,應當限於實現處理目的的最小范圍,不得過度收集個人信息。處理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公開、透明原則,公開個人信息處理規則,明示處理的目的、方式和范圍。不得以個人不同意為由拒絕提供產品或者服務。違反該法規定,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然而,因為個人信息泄露方式多樣化,監管機構難以實現全面、及時、有效的監管。

  趙精武建議,應加大對個人信息泄露投訴渠道的宣傳推廣力度,鼓勵全社會增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同時督促應用商店採取安全保障措施,對上架App是否存在非法收集個人信息行為進行事前核驗、事中復查及事后屏蔽,做好問題上報工作。

  曾劍秋建議,應加強網絡技術投入和研發,實現信息販賣、泄露可追蹤、可取証,設置消費者“一鍵舉報”等功能。

  何延哲等專家還建議,相關電信服務提供商應強化運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監管能力,用“魔法”打敗“魔法”,“人工智能提升了騷擾電話的撥打效率,有關平台同樣應運用人工智能對此類行為深度學習,及早發現並阻斷利用人工智能呼出騷擾電話的違法違規行為。”

(責編:王震、李楠樺)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金融監管總局: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大門一定會越開越大
  人民網北京1月25日電 (記者杜燕飛)今日,在國新辦舉行的金融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肖遠企表示,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推出了50多項金融對外開放措施,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大門一定會越開越大。 國新辦舉行金融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
超2.2萬億元稅費紅利“落袋” 制造業、中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受益明顯
  人民網北京1月25日電 (記者車柯蒙)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全國稅務工作會議上獲悉,2023年,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22289.9億元,其中制造業、中小微企業、民營經濟等均受益明顯。 據國家稅務總局有關司局負責人介紹,分行業看,制造業及與之相關的批發零售業佔比最高,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9495.3億元,佔比42.6%﹔分企業規模看,中小微企業受益最明顯,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14264.2億元,佔比64%﹔分經濟類型看,民營經濟納稅人受益明顯,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16864.6億元,佔比75.7%﹔分政策看,小規模納稅人減免增值稅政策新增減稅降費6509.8億元,小微企業減征所得稅政策新增減稅1788.8億元,支持科技創新的先進制造業、工業母機、集成電路企業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新增減稅1208.5億元,提高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標准政策新增減稅391.8億元。…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