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財經眼”系列報道之六

點“綠”成金謀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中國

歐陽易佳

2024年03月10日10:21   來源:人民網

成片的紅樹林郁郁蔥蔥。人民網 歐陽易佳攝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寫進了202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綠色發展路徑越來越明晰,美麗中國“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多位專家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保持生態環境保護的戰略地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美麗中國建設是一個長期的任務,需要持之以恆不斷厚植高質量發展底色。

久久為功 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治理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當前全球1/4的新增綠化面積來自中國。”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張興贏回答了記者提問,“面對全球性問題,我們必須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攜手應對氣候環境領域挑戰,守護好這顆藍色星球。”

如何從生態環境治理層面守好“藍色星球”,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強化固體廢物、新污染物、塑料污染治理。

3月6日,全國政協委員、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胡鬆琴,在民革、科技界、環境資源界委員聯組會上,圍繞“加強新污染物治理,提升美麗中國建設水平”主題作了發言。她表示,要開展新污染物治理,科學確定其在生產、使用過程和使用后排放的管控和治理要求。這對於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具有重要牽引驅動作用,有利於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安全。

碧水保衛戰要實現“人水和諧”。“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綠色始終是南水北調工程的底色,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9年多來,累計實施生態補水100多億立方米,為華北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和河湖生態環境復蘇作出了重要貢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南水北調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蔣旭光說。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充分調動各方面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積極性。

如何實現生態產品價值,調動社會積極性?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宜興市西渚鎮白塔村黨總支書記歐陽華分享村裡的經驗,“留青山、保綠水、守淨土。好生態‘筑巢引鳳’引來了好產業,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歐陽華帶來了《利用生態資源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建議》,提出各地結合地方實際,將生態資源利用與新型產業、鄉村旅游、歷史文化結合,挖掘可以開展的新產業,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發展“小而特、小而品、小而優”的高質量新業態產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確保人民群眾在豐富的生態資源、優美的生態環境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產業向新 不斷發展綠色低碳經濟

庫布其沙漠的腹地,一望無際的光伏板。人民網 歐陽易佳攝

放眼神州大地,處處“綠意”涌動。

新疆大漠戈壁上,一股“氫”風吹“綠”天山南麓。2023年8月30日,我國首個萬噸級光伏綠氫示范項目——新疆庫車綠氫示范項目全面建成投產,為煉化企業大規模利用綠氫實現碳減排和綠色轉型發展提供了探索。

在“海上風電第一城”江蘇省鹽城市,濱海北H1、濱海北H2海上風電和配套運維驛站項目安全運轉。“近三年(2020、21、22三年),項目平均年上網電量約12.3億千瓦時,可滿足約60萬個三口之家一年的用電需求,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約81萬噸。”中國人壽集團投資管理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保產業正在快速發展,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生態環保相關企業有186.2萬家,2023年新增注冊相關企業47.9萬家,與2022年同比增加13.7%。

“也要看到,還有部分企業對於綠色轉型意識不足,積極性、主動性偏弱。”全國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成中表示,中國制造必然要走上轉型升級之路,數智化、綠色化、低碳化將是最終路徑。應積極主導制定標准,明確在零炭與碳中和方面要達到的具體要求和指標,吸收相關領域的專家和企業代表參與,確保標准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綠色低碳經濟將成為新質生產力培育的重點方向。”有代表委員表示,要堅持推動整個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社會生活結構的綠色低碳轉型,打牢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的經濟基礎,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碳”路未來 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政府工作報告在談及重點工作時表示,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並提出“提升碳排放統計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

3月8日上午,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走上“部長通道”,回答了記者提問。黃潤秋表示,要大力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圍繞碳達峰碳中和,以減污降碳為抓手,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的優化調整。加快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進一步落實好、建設好全國碳排放市場,尤其是最近啟動的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為綠色轉型做好支撐。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提升海洋固碳能力有利於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達成。2023年8月,全國首筆“海草床、海藻場碳匯貸”在煙台市舉行,太平財險海洋碳匯指數保險為304.7萬畝貝類養殖海域提供風險保障2437.3萬元。

走進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塊塊太陽能光伏板向陽而立,源源不斷給數據中心大樓提供新動能。在這裡,通過改變冷源電源供給方式,實現了冷熱電源自產自銷。“如果將冬季的全部余熱進行回收,用於家庭採暖,可滿足5100多戶居民用熱需求,減排二氧化碳量達5.24萬噸,碳排放當量約為種植286.4萬棵大樹。”天津數據中心負責人說。

“碳”尋節能減排新模式。全國政協委員,武漢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楊智認為,隨著“雙碳”工作的持續推進,碳交易市場作為推動企業節能減排的重要市場化手段之一,其發展將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發展速度也將加快。

“作為全球控排規模最大的碳市場,我國應積極參與全球碳市場規則制定,在全球碳市場發展中發揮引領作用。”楊智建議,不斷完善全國性碳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推進碳清算所組建工作,逐步完善平台功能,更好地服務全國性碳市場體系建設。

系列報道:

之五 積極打造新增長引擎 當好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路先鋒

之四 暢通實體經濟“血脈” 提高金融風險防控能力

之三 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之二 適度加力、提質增效 財稅政策推動經濟回升向好

之一 積極進取、奮發有為 5%左右經濟增長目標兼顧需要和可能

(責編:羅知之、高雷)

特別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