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優勢產業“一路疾馳”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記者手記

僅需70秒!在上汽集團臨港基地車間,一台成品車經過測試緩緩下線。在這裡,平均每小時就有43台成品車下線。
記者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採訪團走進車間底盤一線,鋁合金一體式壓鑄的車身框架在流水線上排隊前行,一旁的AGV自動化小車上擺滿了所需零配件,在機械臂和工程師的熟練配合下,一輛又一輛汽車完成裝配。“產線上的每台車都不一樣,實現了100%柔性化定制生產。”上汽乘用車臨港基地分黨委書記兼整車廠總監陳培鋒說。
技術創新打造品牌核心競爭力、智能化改造大幅提質增效、廠房明亮干淨實現綠色低碳……行走其中不由得感慨:更高端,更智能,更綠色!近年來,在技術、需求、政策等因素共同驅動下,上汽集團堅定不移轉型升級,收獲了新動能、打開了新市場。4月份,上汽乘用車雙品牌全球終端銷量超7.3萬輛,同比增長超27%﹔今年前4月,上汽乘用車雙品牌全球累計終端銷售超29萬輛,同比增長超23%。
上汽集團的實踐是我國優勢產業的一個縮影。上海的汽車制造業基礎雄厚,2023年上海汽車產量215.6萬輛,佔全國4.8%,產值7723億元,同比增長12%。其中,新能源汽車128.7萬輛,佔全國13.4%,產值3876億元,同比增長32.1%。今年一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同比分別增長28.2%和31.8%,新能源汽車出口同比增長23.8%,成為推動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的重要力量。
一路高歌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持續凸顯中國制造的全球競爭新優勢。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的制造業體系,制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已連續14年位居世界首位。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繼續鞏固優勢產業的領先地位,增強全產業鏈優勢,打造更多中國制造創新名片。
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上汽臨港基地包含了整車和發動機制造,是國內率先達到傳統技術和新能源技術全覆蓋的高柔性化制造基地。通過打造“智工藝、智生產、智物流、智品質、智運營”的應用生態圈,實現人、機、料、法、環、測系統互聯互通,工藝規劃、排產、內物流運作、生產及供應商端到端打通。智能化帶來效能的飛躍式提升:基地單車能耗降低3.8%、單車物流成本下降6%、生產開動率提升2%、生產效率提升了10%以上。適應產業科技新趨勢,搶佔全球產業體系戰略制高點,必須靠智能化降本、增效、提質,打造我國優勢產業的“護城河”。
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上持續加力,鞏固新賽道的核心優勢。得益於上汽集團在純電、混動和氫燃料電池三條技術路徑上的前瞻布局和長期投入,以及四大關鍵系統技術底座的賦能,上汽乘用車持續夯實純電和混動的雙線布局,以核心技術驅動核心市場,引領中國品牌向上突圍。集團自主研發的第一代EDU混動技術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基於星雲平台開發的全球首款電動鋼炮MG4 EV,海外累計銷量超14萬輛,成為歐洲緊湊型純電銷冠。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要繼續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找准“卡脖子”“掉鏈子”薄弱環節,補短板、鍛長板,提升產業體系自主可控能力。
持續推進產業綠色化發展。上汽集團一方面從產品開發入手,進一步降低傳統汽車產品能耗排放,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推出節能環保型汽車產品, 積極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化﹔另一方面從制造過程入手,持續推進節能降耗工作和清潔生產,加強資源的綜合利用。當前,綠色低碳已成為后發國家趕超的重要約束條件。扎實做好各方面應對工作,我國優勢產業才能在新的國際合作、國際分工中佔據有利地位。
堅守底盤、持續升級、打造更多閃亮的中國名片,沿著新型工業化道路穩步前行,相信我國一個個優勢產業將繼續乘勢而上,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奠定堅實基礎,為中國經濟行穩致遠提供有力支撐。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上海頻道 劉溫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