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數字金融發展兼顧效能和安全

2024年05月27日08:51 | 來源:經濟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數字金融發展兼顧效能和安全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近日印發了《關於銀行業保險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對總局系統和銀行保險機構統籌做好“五篇大文章”提出明確要求,進行全面部署。

《指導意見》在數字金融領域提出明確目標,要求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成效明顯,數字化經營管理體系基本建成,數字化服務廣泛普及,對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有效助力。數字化監管架構流程基本建成,監管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專家表示,數字金融作為金融服務創新的重要力量,可以提高金融服務效率、推動金融普惠、促進金融創新和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對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引導機構加快轉型

將前沿金融科技成果融入日常生活中,讓發展成果惠及每一個人,是數字金融的初心所在。對銀行機構而言,在此前缺乏數字工具的時期,提供服務主要依賴於物理網點布局,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資源分配不夠均衡。偏遠地區或農村由於地理障礙和人口稀疏,往往難以享受到充足的銀行服務,造成了金融資源獲取的困難。

通過發展數字金融,上述問題將得到有效緩解。例如,中國建設銀行將數字化作為底層經營邏輯,積極推動服務模式數字化轉型,真正實現“以用戶為中心”,讓數字金融發展成果賦能人民群眾美好生活。著力打造“裕農通”特色品牌,為農民提供集金融服務、智慧村務、便民事務、電子商務於一體的綜合化服務,助力鄉村金融資源有效觸達和公平覆蓋,讓億萬農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便利金融和非金融服務,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不只是銀行機構,國內不少保險機構近年來也在加快“保險+科技”改革步伐,借助新興科技力量,實現高質量發展。業內人士表示,數字化轉型已成為保險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平安健康保險近日打造“3+3+3”全域架構體系,並上線了全棧自研分布式保險核心系統。據悉,平安健康保險搭建的全新一代全域架構體系,從底層基礎應用標准和設施、中層通用商業能力到頂層應用平台,全方位打通前中后台支撐體系,新產品開發上線周期最快由50天縮短至1天。同時,業務組織變革調整,通過平台配置新組織的角色和權限即可快速自動適配業務操作要求,為健康險行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積累了經驗。

“數字金融有利於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已經有很多討論,並達成共識,我國在發展數字金融上成效顯著。”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並購與投資研究所所長、財政金融學院教授汪昌雲表示。

“金融‘五篇大文章’相互聯系,科技金融作為‘五篇大文章’之首促進產業和經濟的轉型,數字金融則為其他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撐。”徽商銀行首席信息官王勇在中國人民大學首屆深圳金融論壇之“平行論壇:數字金融與高質量發展”上表示。

《指導意見》指出,聚焦效能和安全促進數字金融發展。數字金融要把握機遇、重視安全,提高金融服務便利性和競爭力。積極引導銀行保險機構數字化轉型,提升數字化經營服務能力,強化業務管理、改進服務質量、降低服務成本。

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周道許看來,數字金融作為金融與數字化技術交融的結晶,不僅延續了傳統金融服務的核心功能,更在解決實體經濟中的融資難題、服務覆蓋不均和風險管理不足等方面展現出其獨特優勢。

助力數字經濟發展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指導意見》也提出,以數字金融創新鞏固拓展數字經濟優勢。

徽商銀行深圳分行黨委書記、行長洪偉認為,數字金融作為新金融形態,正深刻改變著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與數字經濟發展相適應,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成效顯著。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保持穩健增長,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0%,數字基礎設施不斷擴容提速。

專家表示,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主導,涵蓋“新制造”“新服務”與“新業態”,而生產性服務業作為“新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提升產業鏈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具有重大意義。

在數實融合趨勢下,打通產業端到金融端的鏈路,加速推動產業數字化、貿易數字化和金融數字化融合發展是必然趨勢。產業互聯網作為數字技術的融合應用,為生產性服務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有助於實現業務流程和生產力的高效重組。在金融服務方面,通過產業互聯網平台,可以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更精准的金融服務,降低融資成本,進而促進整個產業鏈的健康發展。有效解決當前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在供應鏈金融方面,業內專家認為,從供應鏈金融1.0到即將到來的供應鏈金融4.0,每一次升級都標志著金融服務與產業鏈融合的深化。未來的供應鏈金融能夠以產業互聯網為基礎,為中小微企業構建完整的信用畫像,提供更加便捷、精准的金融服務。

守牢金融風險底線

做好數字金融大文章,需要從根本上把握好數字金融價值與安全的“蹺蹺板”。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表示,近年來,金融基礎設施的安全性一直是各國監管者關注的核心問題。在我國,無論是對標國際規則還是結合國內實踐經驗,安全性已經成為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安身立命之本”。

數字化對金融基礎設施的影響深遠而復雜,也是發展數字金融的核心內容。楊濤認為,為了更好地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需全面梳理其戰略內涵與重點。例如,為了促進支付清算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需要保持規則自主、網絡自主、技術自主、品牌自主、功能自主,以強化其穩定性、韌性和服務能力,提升核心競爭力。

《指導意見》指出,加強數據安全、網絡安全、科技外包等風險管理,防范新技術應用帶來的風險,提高運營韌性。鼓勵科技領先金融機構向中小金融機構輸出風控工具和技術服務。大力發展移動互聯網終端業務,拓展線上渠道,加強線上線下業務協同。健全適應數字化時代的金融監管體系,增強數字化監管能力和金融消費者保護能力。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有關司局負責人表示,《指導意見》堅持守正創新,風險可控。強化科技引領,充分發揮創新對新質生產力的主導作用,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統籌發展與安全,堅持金融創新必須在審慎監管前提下進行,穩中求進,守牢金融風險底線。

“數字金融應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根本宗旨,以自主創新為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並以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作為不可逾越的紅線。”周道許表示,在此基礎上,還需堅持完善法律法規和監管機制、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從業人員素養、完善公眾教育、提升國際影響力5項關鍵任務。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法規咨詢部(研究部)主任肖翔認為,新階段做好數字金融大文章需破解諸多難題。不同類型規模金融機構轉型不平衡,需要通過科技為金融機構賦能、建立產用對接平台、依托行業協會抱團轉型等方式幫扶中小金融機構推進數字化轉型。同時,數字金融素養建設有待進一步發力,“一老一少”兩類群體是金融教育重點,可通過創新數字化工具、建立監測評估機制等多舉措推進數字金融素養建設。

此外,金融數據融合應用與保護較難兼顧,需從強化數據能力建設、運用隱私計算技術、深化數據綜合應用、完善數據安全保護等方面發力。還要注意到,金融黑灰產活動呈現出專業化、規模化、組織化等新特點,對行業正常秩序和消費者保護造成沖擊,還需政產學研多方協同治理,共同營造健康平衡的數字金融生態。(記者 勾明揚)

(責編:方經綸、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