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清潔能源幫移民挺起腰杆子

2024年05月27日08:52 | 來源:經濟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清潔能源幫移民挺起腰杆子

  我國大規模水電水利工程的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作出了重要貢獻。隨著工程的興建,庫區振興發展、移民安穩致富成為重要課題。如何讓水庫移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如何讓庫區發展動力更足,持續保障水電水利事業健康推進?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在長江、金沙江集中興建了三峽、向家壩、溪洛渡、白鶴灘、烏東德等一批巨型水電水利工程,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清潔能源走廊,在防洪、供水、生態、航運、能源等方面發揮了巨大效益,有力促進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關水庫移民為此作出了重大貢獻。

  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是“三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助推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民生實事。作為大型水電水利工程開發龍頭央企,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峽集團”)近年來不斷加大扶持力度,探索出一條“清潔能源+特色產業”的庫區發展振興新路徑。

  風光水資源帶動百姓致富

  重慶市巫山縣地處三峽庫區腹心,以前產業發展結構單一,“十二五”時期一煤獨大,煤炭產業為巫山第一大支柱產業。煤礦關停后,巫山工業經濟大幅下滑,縣域經濟增長乏力。

  同為三峽庫區核心縣的重慶市奉節縣,三峽水庫蓄水后老縣城被全部淹沒,新建縣城呈帶狀分布在長江北岸,城區地形地質條件復雜,區位優勢不明顯,嚴重制約奉節縣城經濟社會發展。

  以巫山縣、奉節縣為代表的庫區縣,往往山高路遠、產業配套不足,招商引資吸引力較弱,一旦原有經濟動能衰退,如何重新擰緊經濟增長的發條?

  巫山縣有關負責人表示,煤炭產業依靠沒了,但巫山的水風光資源依然豐富,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電站建設周期短,建成后可穩定運行超20年,能源源不斷帶來收益,將庫區資源優勢快速轉化為發展勝勢。“我們立足這一特點,在庫區全力打造清潔能源基地,將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開發作為綠色發展、產業轉型補短板和拉動巫山縣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

  耀眼的陽光照射在成片光伏板上,轉換成源源不斷的綠色電能……在巫山縣兩坪鄉向鴨村,村民們精心管護光伏設備,保障電站穩定運行。

  2020年,三峽集團打造的兩坪匯集電站成為重慶市首個集光伏、風電於一體的“風光互補”電站。項目租用荒地、坡地等低產土地5000余畝,惠及巫山縣三溪鄉、兩坪鄉12個村約2000戶群眾,每年實現群眾增收約200萬元。

  向鴨村村民潘光燕是兩坪匯集電站升壓站的炊事員,她對這個工作十分滿意:“以前要照顧孩子,沒法外出務工。門口修建電站后,我既能賺錢補貼家用,還能照顧孩子。”向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伍早青介紹,光伏發電用地可以套種天麻、黨參等喜陰中藥材,促進村民增收。

  三峽集團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積極推動巫山風電產業幫扶項目建設,全力打造清潔能源基地。根據三峽集團重慶分公司與巫山縣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以合作開發新能源基地為契機,進一步加大重點項目在稅收、就業等方面對庫區經濟發展的支撐力度。目前已建成風電、光伏項目42.8萬千瓦,在建和擬建項目25.5萬千瓦。

  清潔能源工程成為奉節縣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2023年6月,總投資84億元的奉節菜籽壩抽水蓄能電站正式開工建設,成為三峽集團在重慶市建設的首個抽蓄項目,也是奉節縣有史以來體量最大、單體投資最大的工程項目。項目建成投用后,將顯著提高重慶電網調峰、填谷、儲能和緊急事故備用能力,預計實現年產值6.7億元、年稅收1.2億元。

  三峽集團派駐挂職干部,奉節縣委常委、副縣長王雲表示,該電站是推動奉節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重要舉措,建成后將助力奉節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實現定點幫扶工作從“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

  從烏東德到葛洲壩,1800公裡的庫區水風光等清潔能源豐富、分布廣泛。與傳統幫扶方式相比,因地制宜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對壯大村集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推動農村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促進庫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記者調查發現,捐資建設新能源村級光伏電站可以有效解決“村集體無收入、辦事無資金”的難題。比如,三峽集團無償投入3000萬元,在巫山縣10余個鄉鎮13個村建設了村集體光伏發電站,電站發電的全部收益歸村集體所有,用於村集體開展公共基礎設施維護、脫貧群眾兜底保障、發展村集體特色優勢產業等,新能源產業開發的紅利得到充分釋放。

  三峽集團投資建設運營的新能源項目也可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以巫山兩坪匯集電站為例,建設期間,優先招錄當地群眾參與光伏板運輸、基礎安裝等勞務工作,累計提供約22萬個工日的工作崗位,為當地群眾增收3500多萬元。項目建成后運營期,通過委托當地村委會開展項目場區除草、防火、防地災等工作,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約100萬元。持續開展閑置土地流轉,租用當地5000余畝土地,群眾每年增加租金收入225萬元。

  三峽集團社會責任辦主任李磊表示,三峽集團充分發揮清潔能源主業優勢,與庫區幫扶縣共同編制風光水儲新能源一體化規劃,為幫扶縣縣域新能源開發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努力把水風光資源變成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

  產業振興盤活移民就業路

  “這邊坡上‘種太陽’,那邊坡上種脆李。”發展特色產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也是庫區經濟發展的關鍵依托。

  從空中俯瞰巫山縣曲尺鄉柑園村,白牆褐瓦的小樓整潔有序,寬敞平坦的鄉間街道四通八達,臨江步道和觀景平台上,三峽美景盡收眼底……

  柑園村地處長江沿岸的七曜山脈,整體地形起伏較大,是什麼讓這個昔日的窮山村發生了蝶變?

  “以前游客不少,但是待不下、留不住、玩不好,因為沒有適合游客逗留、游樂的場所。”巫山縣文化旅游委產業發展科科長黃波說。2019年,三峽集團援建柑園村,新建與旅游產業配套的旅游公廁、生態停車場、田間滑道、文化庄園、林間餐廳、花間餐廳、手工作坊、觀景平台、休閑步道等,美化道路兩側景觀76.3公頃,增加了照明設施,還安裝了標識標牌系統,並對垃圾回收轉運設施進行提檔升級。

  針對庫區農村基礎設施相對滯后、衛生條件有待改善、公共服務存在短板等問題,三峽集團持續捐贈參與鄉村建設,將水污染治理、水資源利用、水生態保護由縣域向鄉村延伸,在有效減少鄉鎮污水散排、亂排現象的同時,為鄉村旅游發展打下基礎。

  路好了、景美了、人富了。在三峽集團幫扶下,巫山縣鄉村旅游蓬勃發展,一個個“空心村”逐漸成為旅游“金字招牌”。黃波介紹,旅游基礎設施的改善帶動柑園村及附近村庄吃上旅游飯。

  三峽集團派駐挂職干部、巫山縣副縣長屈大功說:“結合當地資源稟賦,我們積極探索實施各類‘旅游+扶貧’模式,通過量身定制特色旅游線路、打造特色旅游產品、贈送旅游大巴車、加大市場營銷宣傳等措施,幫助當地旅游業快速發展。”

  除了旅游業,三峽集團還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助力地方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通過打造曲尺鄉柑園村鄉村旅游示范點,以建設“巫山脆李”標准示范園基地項目為抓手,幫助巫山發展山地特色高效農業,逐步推動巫山脆李、蜜柚、枇杷等優質小水果種植業標准化、產業化、集約化,有效促進當地農民就業增收。

  “我們在打造農產品品牌、提高農產品知名度和附加值的同時,不斷促進產銷有效銜接。”屈大功表示,通過不斷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巫山縣特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穩步提升。

  奉節縣是我國優質臍橙核心產區之一,種植臍橙面積近40萬畝。2023年3月,產自三峽庫區的10噸奉節晚熟臍橙首次通過空運遠銷新加坡,一顆顆臍橙從採摘到運至國外消費者手中不超過24小時,保証了臍橙的新鮮度和口感,為拓寬市場奠定基礎。

  “這是繼2022年11月,奉節臍橙首次通過公海聯運方式出口到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成員國后的又一突破。”奉節縣商務委電商科負責人夏鈺說。

  推動奉節臍橙產業提檔升級,關鍵要從種植、品牌、銷售等多環節發力。在三峽集團推動下,京東(奉節)數字經濟產業園成功落地,京東科技集團在跨境物流和海外市場資源等方面的優勢為奉節臍橙出口海外提供了便利。2023年,奉節縣通過鐵公水空多式聯運的方式出口臍橙約5000噸,出口額達8000萬元。

  提起引進產業園的初衷,王雲說:“產業園規劃建設現代農業示范中心、京東生鮮直採中心、特色產品旗艦店等,可有效推動奉節臍橙全產業鏈升級,打造區域數字經濟和鄉村振興示范標杆。”

  幫扶基金孵化金種子

  庫區群眾有了致富好路子,可是啟動資金從哪兒來?

  四川攀枝花干熱河谷裡,樹木枝繁葉茂,果農們即將迎來新一年的收獲季。李明月是金沙江烏東德水電站庫區攀枝花市仁和區大龍潭彝族鄉裕民村的芒果種植專業戶。她告訴記者,這些年芒果收成好得益於“三峽種子基金”為她送來的“及時雨”。2023年初,由於缺少資金購買種植芒果的生產資料,她一度愁得晚上睡不著覺。得知“三峽種子基金”正在攀枝花試點推廣,她第一個提出了資金使用申請,隨后獲得3萬元周轉資金,解了燃眉之急。

  “三峽種子基金”不僅解決了李明月家的難題,也讓他們與搬遷安置到當地的烏東德水電站移民形成了緊密融洽的關系。在芒果種植管理和收獲季節,李明月總會請一些當地移民幫忙打理果園,讓他們在增加收入的同時也學會了種植技術。

  這是“三峽種子基金”在金沙江向家壩水電站庫區“落地生根”后,推廣到烏東德、白鶴灘水電站庫區“開花結果”的成功案例之一。

  “三峽種子基金”是2012年三峽集團與四川省宜賓市合作創立並推行的產業扶貧項目,旨在幫助金沙江下游水電移民和貧困群眾,發展種植、養殖、加工和服務項目,實現增產增收。

  “三峽種子基金”項目運行10多年來,累計為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敘州區等地提供發展資金2000萬元,幫扶一大批水電移民和貧困群眾建起葡萄園、李子園、龍眼園、生豬養殖場、蛋雞養殖場、肉牛養殖場、白酒加工作坊、茶葉加工作坊等,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綠色產業,為千裡金沙江庫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打下了堅實基礎,被群眾譽為發展生產的“金種子”。

  三峽集團移民辦向家壩與溪洛渡項目部工作人員賓陽介紹,“三峽種子基金”採取“小額、低息、滾動”運作方式,手續簡捷、操作方便、群眾接受度高。10多年來,“三峽種子基金”惠及宜賓市81個村(社區),2.5萬余人直接受益,為周邊農戶提供2.2萬多個崗位。據初步測算,利用該基金發展生產的農戶年均淨增收4500元以上。

  在距離向家壩水電站不到10公裡的宜賓市敘州區安邊鎮大灘村,村黨支部書記狄少維正在果園裡忙碌。在他的帶領下,大灘村利用“三峽種子基金”發展“人無我有”的特色產業,讓困難群眾在家門口找到了增收致富的產業。狄少維說,大灘村村民大多是向家壩水電站庫區移民,2016年三峽集團通過“三峽種子基金”幫扶大灘村發展紫秋葡萄種植,之后根據實際情況,陸續增加支持資金。

  如今,大灘村紫秋葡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量逐年提高,2022年葡萄總產量達400余噸。由於葡萄產量大、品質好,還帶動當地建立了兩家葡萄酒廠。與此同時,大灘村的蜂糖李種植、鴕鳥養殖等特色產業也逐步發展起來。狄少維說:“有了這些產業,水電移民和困難群眾增收致富就有了基礎和保障。”

  宜賓市屏山縣新安鎮勤儉村村干部胡開銀介紹,該村利用“三峽種子基金”,以“庫岸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示范園,引導帶動全村集中發展茵紅李產業。目前,全村茵紅李種植面積達到1700畝,投產面積年產量可達1500噸,實現年銷售收入750余萬元,人均年淨收入8000元以上。

  隨著金沙江下游4座梯級電站先后投產發電,三峽集團將“三峽種子基金”在向家壩水電站庫區運行管理的成功經驗逐步在其他3座水電站庫區推廣運行,助力金沙江下游庫區移民未來發展,促進鄉村振興。

  三峽集團移民辦工作人員劉祖雄表示,“三峽種子基金”只是三峽集團通過產業幫扶移民群眾發展致富的一個縮影。在金沙江下游水電開發過程中,三峽集團積極主動履行央企社會責任,隨著產業幫扶等一系列幫扶措施的實施和推廣,將有更多庫區移民群眾獲得幫扶,實現增收致富。

  李磊說:“庫區移民群眾為電站建設運行、國家能源綠色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三峽集團將持續開展庫區移民幫扶工作,與庫區移民共享電站建設發展成果,努力讓每一座電站成為帶動庫區移民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記者 王軼辰)

(責編:方經綸、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