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粽子撐起大產業 “端午經濟”激發消費新潛力

又是一年端午至,又逢粽葉飄香時。
“端午節吃粽子對我們家來說必不可少。”端午節假期帶著孩子回山東臨沂過節的李女士說,“除了買一些成品粽子外,我們還會買些粽葉、糯米、紅棗,帶著孩子一起包,煮熟后吃起來感覺特別香甜。”
中國數據研究中心發布的《2024中國粽子行業消費與品牌現狀白皮書》顯示,受文旅經濟、禮品經濟帶動,2024年我國粽子市場總量增幅將達到8%,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03億元市場規模。
記者在多家電商平台上查看暢銷商品時發現,今年粽子的包裝和口味讓人眼前一亮,“老字號”不“老”,“新品牌”很“潮”。與此同時,“輕食風”也刮到了“粽子界”,烏米粽、紫薯粽、五色糙米粽等五彩斑斕的低糖低脂粽子備受消費者喜愛。
“今年端午節,年輕消費者大量涌入,不僅有跨界做粽子的新商家,傳統商家也在推陳出新。”一家電商平台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人口的流動和大眾嘗鮮意願的提升,甜咸粽子口味的南北版圖正在逐漸發生變化。
業內人士表示,傳統“老字號”抓住節日商機推陳出新,既可以鞏固品牌優勢,還可以拉近與年輕消費者之間的距離。茶品烘焙、線下餐飲商家抓住年輕消費者嘗新的需求,推出新口味粽子,實現了品類延伸,提升了品牌知名度。消費者在品嘗不同口味粽子的同時,可以感受到傳統粽子“花樣”變身的背后,是國貨近年來不斷求新求變的發展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粽子的品種越來越多,目前,我國已建立了一條完整的粽子產業鏈,包括糯米種植、粽葉、粽子生產銷售等。
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現存與粽子相關的企業5500余家,其中,2024年1至5月,新增注冊相關企業170余家。從地域分布來看,浙江、廣東以及山東所擁有相關企業位居前列,分別有560余家、510余家以及490余家。
端午臨近,湖南省瀏陽市關口街道道源湖村多個粽子生產車間抓緊生產粽子。近年來,該村立足本地資源,通過生產規模化、配套體系化,推動粽子產業集群發展。據了解,道源湖村1308戶居民中有60%以上從事粽子生產相關工作,2023年該村粽子產業年產值超1.3億元。
與此同時,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快,粽子憑借方便、快捷特點,作為日常方便食品的屬性逐漸增強。速凍粽子和真空粽子的興起,進一步推動了粽子從端午節的標志性節令食品演變為日常方便食品。
“粽子我們全年都在賣,口味有蜜棗的,有豆沙的,也有肉粽子,蛋黃粽,每天進來買菜的顧客會帶幾個回去,臨近端午節每天就會多包一些,也都能賣完。”北京一家超市工作人員說。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粽子消費場景逐漸多元化,不僅限於傳統節日,還融入了日常零食和下午茶等場合,進一步拓寬了市場。創新口味與高端食材的應用,滿足了消費者對新鮮體驗的追求,推動了市場的高端化發展。消費者對粽子文化內涵和情感體驗的日益重視,也推動了產品升級、品質提升,促進了文化傳承與創新,也提高了行業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端午經濟”升溫 釋放“假日經濟”消費新活力
- 粽香四溢、艾葉流芳,龍舟競渡……今年的端午假期,各地舉辦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打造“新中式”消費熱點,熱氣騰騰的“端午經濟”釋放出“假日經濟”消費新活力。 在廣東佛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疊滘賽龍舟”吸引了海內外游客的目光﹔在雲南曲靖,人們用五彩繽紛的“花米飯”作為原料,加入火腿、臘肉、大棗等輔料制作“七彩粽”﹔在湖南益陽,小朋友在博物館全身心投入五彩繩的編織中﹔在湖北秭歸,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手工香囊﹔在內蒙古,博物院裡上演的“古樂端陽—端午傳統音樂秀”讓人感受到傳承千年的文化內涵…… “這個端午節,帶著孩子看看龍舟賽,穿著漢服逛逛非遺市集,包個粽子,做個香囊,在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學習到了很多文化知識,感覺特別好。…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