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精准支撐防洪避險 “三道防線”拱衛海河流域防汛安全

歐陽易佳
2024年06月12日13:36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2023年的7月,海河流域發生流域性特大洪水,這場幾十年不遇的洪水對京津冀的防洪帶來了極大考驗。

水旱災害防御是水利部門的天職,不僅關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而且關系到經濟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態安全。將近一年的時間過去了,北京的現代化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建設情況如何?洪澇災害防御能力是否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據悉,目前,北京已完成永定河官廳山峽現代化雨水情監測預報體系建設工作。

第一道防線:防線外推,延長“雲中雨”預見期

在靠近北京豐台區的盧溝橋水文站,一座新矗立而起的“鐵塔”引人注目,為百年水文站平添了新的“耳目”。

“大家現在看到的45米高塔上正在運轉的設備,正是此次建設的相控陣型測雨雷達,雷達每40秒掃一圈,可不間斷地輸出分鐘級的實況降雨數據”,北京市水文總站副主任杜龍剛說,“它和官廳山峽區間白草畔、東大坨的另外兩部測雨雷達組網應用,共同構建覆蓋永定河流域北京段的‘雲中雨’監測體系。”

針對“雲中雨”的雨水情監測預報正是北京科技防汛的“第一道防線”,它由氣象衛星和測雨雷達加降雨預報模型、產匯流水文模型、洪水演進水動力學模型組成,這一套組合“武器”可實現“雲中雨”監測預報並延伸產匯流及洪水演進預報,有效延長降雨預見期。

北京今年首次布設了測雨雷達並已組網應用,可以實時輸出30米×30米網格的降水實況數據和3小時臨近預報成果,對重點地區的降水強度、降水結構、降水變化趨勢可進行連續較高精度、較高分辨率的監測,與11部氣象雷達協同應用、互為增益,實現了流域“雲中雨”探測預報高精度、全覆蓋。

第二道防線:聚焦難點,提升“落地雨”計算能力

在北京門頭溝區王平鎮的韭園村,一條山洪溝道從村中間南北向穿過,鄉村的院牆也正在進行最后的修整,一改去年洪災后的模樣。

在溝道旁,北京水務部門建立了山洪現地聲光預警站,站點上面攝像頭、太陽能板、水位監測設備等一應俱全,可以實時傳輸雨水情監測數據,實現雨量水位超閾值分級預警。

雨水情監測預報的“第二道防線”由雨量站加產匯流水文模型、洪水演進水動力學模型組成,實現“落地雨”監測並延伸產匯流及洪水演進預報。“官廳山峽區域雨量站從原有29站增加至256站,實現10平方公裡及以上流域、山洪災害高風險區、行政村全覆蓋。”北京市水文總站副主任王亞娟說,北京整合了水務、氣象等多部門資源,加密布設雨量站,填補暴雨易發區的監測空白,確保“落地雨”測得准、量得穩、傳得快。

第三道防線:需求牽引,織密“河中水”監測網絡

與官廳山峽區域雨量站有著同樣追求的門頭溝區隴駕庄水文站,將“測得到、測得准、抓得住、報得出”的目標赫然寫在了單位院牆上。

雨水情監測預報的“第三道防線”由水文站加洪水演進水動力學模型組成,實現本站洪水測報並延伸洪水演進傳導預報。

針對去年洪水期間盧溝橋三家店區間產匯流規律出現較大變化情況,北京加密建設了5處水文站,實現盧溝橋三家店區間溝道全覆蓋。此外,全市新建90處專用水文(位)站,將304處水文站提檔升級為堡壘站,組合應用新技術、新裝備,結合傳統監測手段,有效提升“河中水”預報精度,形成了托底保障。

“我們利用測雨雷達生成的‘雲中雨’監測預報信息,結合地面站落地雨監測信息,逐15分鐘驅動北京模型進行溝道產匯流及洪水演進分析,滾動生成監測預警。”北京市水務應急中心副主任潘興瑤表示,全市圍繞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構建“預報預警、監測預警、現地預警”三階段遞進式預警體系,實現預警全覆蓋和預警叫應閉環管理。

現代化雨水情監測預報體系建設正在成為我國水利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水利部指導各地加快雨水情監測預報體系建設,強化“四預”措施,為水旱災害防御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責編:楊曦、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