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運用智能化、數字化建造手段﹔提供更好的居住服務——

像“造汽車”一樣“建房子”(打造更宜居的好房子(上))

本報記者 廖睿靈
2024年06月19日04:5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北京市西城區樺皮廠胡同8號樓外景。

  北京市西城區樺皮廠胡同8號樓改造項目現場,汽車吊在吊裝房屋建筑模塊。

  中建海龍珠海基地建成的房屋模塊正在裝車。
  圖片均為海 龍攝

  住房問題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關系千家萬戶切身利益,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如何建造更宜居、更高品質的好房子?中國房地產及建筑業正向汽車行業學習,通過工業化手段,運用智能化、數字化技術集成生產,將房屋打造成質量過硬的優質產品﹔同時,借鑒汽車領域養護、保險、服務等制度,為居民提供更安全、更放心、更舒心的居住體驗。

  ——編  者  

 

  建筑工地上,挖掘機、推土機來回穿梭,轟鳴聲響徹耳畔﹔飛揚的塵土中,建筑工人有的搬運材料,有的忙著安裝……在不少人印象裡,“建房子”是這樣的場景。

  今天的建筑現場,有了不一樣的新鮮元素:建筑活動搬進了現代化工廠,由機器人操控完成流水線建造作業﹔工廠建成的房屋建筑模塊直接運往建筑工地,再像“搭積木”“造汽車”一樣蓋房子。

  “像造汽車一樣建房子”,具體怎麼建?推廣度如何?記者進行了採訪。

 

  工廠預制,現場組裝,大幅提升房屋建造效率

  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街道,佇立著一座淺黃色的5層小樓——西城區樺皮廠胡同8號樓。從外形上看,這幢建筑色調淡雅、線條簡潔。往單元樓裡走,樓梯間干淨整潔,新建的電梯旁配有安全扶手,方便居民上下樓借力。

  這棟嶄新的樓房建筑,原建於上世紀70年代。老樓由於“年歲已高”,有不少老房子的通病:牆體沙化、部分空間沉降、隔音隔熱效果極差。“遇到北京的大風天氣,窗外刮大風,屋裡刮小風,難受得睡不著覺。”樺皮廠胡同8號樓居民徐阿姨說。

  劃定為D級危樓后,樺皮廠胡同8號樓被納入北京市首批以“原拆原建”模式進行更新改造的試點項目,要完成這類老舊樓房的原拆原建工作,時間通常以年為計。然而,從去年10月完成拆除,到今年1月新樓主體結構封頂,樺皮廠胡同8號樓從“老破小”變身新居,僅用了3個多月時間。

  這樣的更新效率是如何實現的?承建該項目的中建海龍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陶陽道出背后的秘訣:“像造汽車一樣建房子。”

  陶陽告訴記者,樺8項目採用了中建海龍科技原創研發的C—MiC技術,也就是混凝土模塊化建造技術。“依據廚衛、客廳、臥戶等功能分區,我們把8號樓整棟建筑規劃為55個混凝土模塊,每個模塊中的機電、裝飾裝修都在工廠進行高標准預制,預制好的混凝土模塊運輸到施工現場,吊裝組建成整棟建筑樓房。”陶陽說。

  工廠預制的模塊具體包含啥?“設想一下,把這個模塊向下翻轉180度,能固定住、不會掉落的部分,基本都可以在工廠預制完成。”陶陽介紹。比如,樺8項目的建筑模塊中,地板、牆面、洗手間的洗手台等,都由工廠預制而成。這些建筑模塊運往現場后,通過汽車吊進行吊裝,模塊銜接處的鋼筋部分也已預制,施工時在現場進行鋼筋拼接和綁扎,再完成剪力牆和面板的混凝土澆筑。就這樣,一幢新樓便像“搭積木”一樣組裝而成。

  那麼,這種先預制再組裝的建造模式安全性如何?陶陽介紹,樺8項目採用剪力牆結構體系,將混凝土鋼筋籠與剪力牆、疊合頂板、預制隔牆和現澆梁相結合,抗震性能優越。“假如有個大力士要把單個模塊拉起,除非把整棟樓‘連根拔起’,否則幾乎無法實現”。

  “把建筑工地搬進工廠”的建筑模式,還能大幅提升建造效率。“工廠生產和現場拆除雙線並行,將原本需要15個月的工期壓縮至3個月,極大降低了建造成本,也能讓居民以更快速度遷回。”陶陽說,建筑工地的主要任務是吊裝工作,噪音小、環境友好,整個吊裝作業期間沒有收到任何噪音投訴。完成作業后,很多居民接到遷回通知,第一反應就是:沒想到竟然這麼快!

  智能生產,數字管理,用工業化手段進行建筑工作

  與北京相距2000多公裡的廣東珠海,坐落著中國建筑國際集團旗下中建海龍科技有限公司珠海基地。樺8項目的建筑模塊,就是從這裡生產運出的。

  在珠海基地作業車間,一排排板材堆放齊整,一個個房間初見雛形。這一邊,鋼結構自動焊接機器人正忙著焊接﹔另一頭,紅色的機械臂四處揮舞,正在進行整體牆板的安裝。乍一看,像極了具備智能化生產能力的汽車生產車間。

  “傳統的建筑模式中,建筑工期受天氣等不可控因素影響較大。而在工廠裡造房子,經過了專業培訓的施工人員能像產業工人一樣高質量、高標准作業,也避免了風吹日晒。同時,應用自動化機器人建房子,效率更高、質控更好。生產過程中採用的多種綠色建筑新技術和安全環保設備材料,還能有效減少建筑廢棄物的產生和建材浪費,真正實現綠色建造。”中建海龍科技有限公司珠海基地負責人徐亮說。

  把建筑工地搬進工廠,不僅讓智能化生產大顯身手,數字化管理系統也為房屋建造提質增效增添了保障。在珠海基地工廠一面顯示大屏上,項目節點進度、運輸管理情況等數據清晰可見。徐亮告訴記者,這是公司自主研發的智慧工地平台,借由一套數字化管理系統,實現設計、工廠、物流、工地等環節的數據聯通。

  “這套系統就像顧客在外賣平台點外賣。”徐亮作了個形象的比喻,“工地可以向工廠‘點菜’,告知何時何地需要哪些建造模塊。工廠接單后,根據建造節點精確計算出‘預計送達時間’,通過數字化物流運輸管理系統,預測交付時間相應路況,由此倒推出建筑模塊完工、裝車、發車時間,以保証‘准時送達’。這套系統能對施工全流程進行實時化、可視化、智能化管控,極大節省了工地、工廠、物流等多方溝通成本,確保按工期交付。”

  “點單”模式不僅讓建造生產交付更高效准時,這些交付的建筑模塊還有一套完整詳盡的“說明書”。“就像汽車有使用指南,這些建筑模塊和相應產品也有一套對應的身份編碼。模塊裡哪裡有管線、哪面牆是承重牆、產品來源等信息均可掃碼查詢,讓施工方和業主更安心、放心。”徐亮說。

  如今,這樣的工廠預制建筑模塊已衍生出多種產品形式。在中建科技深汕智能工廠,CMC組合模塊(鋼混組合模塊)已應用於廣州白雲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超大安置項目方石地塊配套幼兒園的建設。該項目包括57個單元模塊,模塊結構、機電、圍護、精裝、幕牆均在工廠中像造汽車零部件一樣集成生產。相較於傳統建造方式,CMC組合模塊建筑能減少70%的建筑垃圾排放,縮短一半的建筑工期。

  “我們還有SMC鋼結構模塊、MiC混凝土模塊、裝配式構建產品等,能完成房屋建材的工廠化生產。這樣的建造模式大幅提升了房屋建造精度,抗震、防火、防水、隔音等性能更加優越,真正實現‘像造汽車一樣建房子’。”中建科技副總經理樊則森說。

  科技賦能,便民惠民,像汽車4S店一樣做好服務

  像造汽車一樣建房子,不僅可以在建造方面做文章,還能在提升居住體驗等領域向汽車行業借鑒經驗。

  住房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表示,在建造上,建筑行業可以學習汽車行業的工業化生產方式,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使房子標准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式施工、一體化裝修﹔在設計上,要像智能汽車一樣,以科技賦能住宅。比如運用數字化手段,使房子成為科技集成應用的重要載體,讓居民住得更健康、更安全、更方便﹔在使用上,要像汽車一樣建立房屋的體檢和保險制度﹔在服務上,要像汽車4S店一樣搞好物業服務。

  如今,不少建筑商將物聯網等數字技術融入房屋生產設計,讓科技賦能為建筑轉型提供更多可能。

  位於上海市嘉定區的嘉定未來城市項目由中建二局承建。最近,建設團隊正在規劃建設項目全域全周期健康管理場景。“今后,社區將運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以及大數據技術,充分整合上海瑞金醫院分院資源,打造綜合健康管理平台、健康小屋、體檢小屋、日常監測、智慧健身區、智慧跑道、未來飲食、環境監測等8個子模塊,這些模塊集綜合健康管理、日常生活健康、運動健康、診療管理四大功能於一體,方便區域內的全齡人群進行自助式全周期健康管理。”項目負責人蘇憲新告訴記者。比如在智慧健康小屋,居民不出小區就能完成高血壓等常見慢性病監測。“借助科技賦能,為居民提供更全面的居住服務,讓居民住上更好的房子”。

  中建玖合城市運營公司總經理劉銘介紹,為了給住戶提供更好的居住體驗,中建玖合物業推出“經理接待日”,部分住房項目的物業、街道、開發商共同接待業主,收集業主日常居住反饋意見,為業主解決維修等問題。從去年開始,中建玖合物業還逐步在小區配置起擦窗機器人,提高高層玻璃擦洗效率,為安全作業提供保障。部分小區借鑒“酒店送餐機器人”模式,在小區大堂配置機器人及保溫箱,外賣員把外賣交給機器人后,由機器人送至業主家中,規避了外來人員進入小區造成的安全隱患,保障居民居住安全。

  “現在,不少業主出遠門時會把鑰匙托管給物業的專屬管家,我們以優質的物業服務真正打造更溫馨、更安居的好小區。”劉銘說。

(責編:岳弘彬、牛鏞)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