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陳彥斌:著力優化經濟結構 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2024年08月13日08:4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8月13日電 (記者夏曉倫)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交出一張來之不易的“成績單”。2024年上半年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生產穩定增長,需求持續恢復,經濟增速為5.0%,符合年初預設目標。

記者注意到,從國際范圍來看,5.0%的中國經濟增速處於領先水平,較為亮眼。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份的預測,2024年發達經濟體的平均增速預計為1.7%,新興經濟體的平均增速預計為4.2%。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陳彥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上半年經濟運行呈現多個亮點。就需求端而言,上半年全國人均消費支出實際增長6.7%,高於GDP增速1.7個百分點。就生產端而言,二季度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4.9%,分別高於一季度和去年同期1.3個和0.4個百分點。就經濟結構而言,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增速高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2.7個百分點,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7.5%,增速高於同期商品零售額4.3個百分點,消費結構持續優化。

“根據宏觀政策‘三策合一’理論,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均需進一步加大力度。從跨周期調節的視角來看,適當加大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力度,有助於更好地鞏固經濟向好勢頭。不必擔心穩定政策發力導致的金融空轉等問題,也不必擔心穩定政策發力對政策空間的過度損耗。通過加強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以及穩定政策與增長政策、結構政策的協調配合,可以較好地提高穩定政策的調控效率,並節省一定的政策空間。”陳彥斌說。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副教授劉哲希向記者表示,應該秉持系統觀念看待穩定政策空間的變化。一是,穩定政策的空間並不是越大越好。政策調控的根本目標是消除經濟下行壓力,因此應該在政策力度、政策空間與調控效果之間取得最佳平衡。二是,要從動態視角和跨周期視角來審視政策空間的變化,不必過於擔憂短期內政策空間的收窄。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審陳小亮告訴記者,通過加強結構政策、增長政策與穩定政策的積極配合,能夠改善穩定政策的調控效率。

“增長政策有助於激發經濟增長內在動力。長期增長的動力源泉包括資本和勞動等傳統要素的積累、人力資本積累和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速提升。增長政策還可以進一步發力,包括進一步提升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速、提升TFP增速、著重提升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的人力資本積累等。”陳小亮進一步解釋。

劉哲希還認為,確保較好地實現全年經濟增長目標,還能夠通過適應性方式來有效改善預期。當務之急是確保較好地實現全年經濟增長目標,從而改善投資信心和消費信心,形成經濟增長和預期改善之間的適應性良性循環。

對此,陳彥斌建議,加強對增長政策的使用,進一步深化制度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把TFP增速提升到2.5%左右。一要統籌科技、教育、人才三大戰略,為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力支撐。二要穩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管理,為新質生產力的成型、成勢掃清結構性障礙。

同時,加強對結構政策的使用,著力優化經濟結構。一是加快構筑收入分配結構與總需求結構的良性循環,通過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來提升居民消費率,改善總需求結構。二是改善投資結構,提升生產性投資與民間投資佔比,同時要避免房地產投資過快收縮。三是優化債務結構,核心是降低地方政府、企業部門與居民部門的償債壓力。

(責編:孫紅麗、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