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以漁治鹼”讓鹽鹼荒地魚米豐收

朱 虹 李麗雲
2024年12月31日08:57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以漁治鹼”讓鹽鹼荒地魚米豐收

位於黑龍江省西部的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曾是一片白茫茫的鹽鹼荒地。高鹽鹼、高pH的土壤性質導致這片土地無法種植經濟作物。如今因 “以漁治鹼”的科技創新,這裡煥發出勃勃生機。日前,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承擔的項目“農業排鹼水漁農循環利用技術集成與示范”通過了專家組驗收。

“以漁治鹼”方式在杜爾伯特取得成功,這種方式高效改良了東北碳酸鹽型鹽鹼地。這為我國鹽鹼地的生態改良和綜合利用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鹽鹼水用於池塘養殖

我國蘊含豐富的鹽鹼水土資源,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約有6.9億畝的鹽鹼水域和14.9億畝的鹽鹼土地。這些土地遍及19個省(區、市)。但由於治理難度大,其大部分長期處於閑置狀態,具有巨大的開發利用潛力。

杜爾伯特地區的鹽鹼地分布廣泛,長期困擾著當地農業發展。面對這一困境,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趙志剛團隊早在5年前就決定在杜爾伯特開展“以漁治鹼”的科技創新實踐,探索鹽鹼地治理的新路徑,以期實現鹽鹼地的生態修復和高效利用。

“‘以漁治鹼’的核心理念是將水產養殖與鹽鹼地治理相結合,通過一系列技術手段,實現鹽鹼地的生態改良和鹽鹼水的漁業利用。”趙志剛說,在這個過程中,科研團隊遇到了諸多技術難題。

鹽鹼地的土壤和水體中含有大量的鹽鹼成分,這對水產養殖和農作物生長都構成了極大威脅。如何進行有效的田間工程改造成為首要難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研團隊經過多次實地考察調研和實踐,最終確定了挖掘排鹼溝、鋪設管道等方式對鹽鹼地進行排鹼和洗鹼。然而,在實際施工過程中,他們發現鹽鹼地的土壤硬度大、排水性差,給工程帶來了巨大挑戰。為此,團隊引入先進的施工設備和技術,確保田間工程改造順利進行。

“我們利用低鹼度水體浸泡和沖洗鹽鹼地,通過排鹼溝收集沖洗高鹽鹼土壤后的水體,並引入池塘養殖。”趙志剛介紹,這一舉措不僅降低了土壤和水體的鹽鹼度,還為水產養殖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

在鹽鹼地治理過程中,科研團隊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他們通過引入耐鹽鹼作物和魚類品種、利用生物絮團技術調控水質等措施,構建了一個穩定和諧的生態系統。

“我們經過多次篩選和試驗,發現大鱗鲃、雅羅魚和鳙等魚類具有較強的耐鹽鹼能力。”趙志剛介紹,這些魚類不僅能夠在鹽鹼環境中生長,還能通過代謝和排泄等活動進一步降低水體的鹼度。

不過,這些魚類在鹽鹼環境中的生長速度和成活率仍受到一定限制。為解決這個問題,科研團隊對這些魚類進行了遺傳改良和培育,以提高它們的耐鹽鹼性和生長性能。

“生物降鹼”是“以漁治鹼”的核心技術。為了高效降低水體鹼度和保持養殖水質的穩定,科研團隊引入了生物絮團高效降鹼和調控技術。“在實際應用中,我們發現生物絮團的形成和穩定性受到水溫、pH值、溶解氧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為了確保生物絮團的穩定性和有效性,我們開發了幾種耐鹽鹼高效絮凝微生物,並對水質進行實時監測和調控,再結合調整飼料投喂量、增加曝氣設備等措施,確保水體鹼度的高效降低和水質穩定。”趙志剛說。

團隊還創新性地提出了“異位循環水漁農綜合種養”技術模式。團隊通過循環利用池塘養殖改良后的富營養、低鹼度水體,再次淋洗和灌溉高鹼度土壤,進一步降低土壤鹼度並增加土壤肥力。

這一模式的應用不僅實現了鹽鹼地的生態修復與改良,還提高了鹽鹼池塘養殖效率和鹽鹼地種植作物的產量。

稻谷畝產突破千斤大關

黑龍江水產研究所鹽鹼團隊在前期研究基礎上,進一步熟化和集成了鹽鹼地漁農綜合種養過程中“挖溝排鹼”“循環洗鹼”“生物降鹼”等關鍵技術,對“以漁治鹼”異位循環水漁農綜合種養模式進行了全面升級,並在杜爾伯特連環湖基地進行了示范應用。

團隊在不同池塘分別養殖了大鱗鲃、雅羅魚、鳙魚等耐鹽鹼魚類,在鹽鹼地種植“宏科181”和“中科發5”水稻。

專家現場測產結果顯示,經“以漁治鹼”改良后的鹽鹼地“宏科181”品種稻谷畝產量為508.3千克,“中科發5”品種稻谷畝產量為515.4千克,均突破了千斤大關﹔池塘養殖大鱗鲃等耐鹽鹼性魚類平均畝產量430公斤﹔農業排鹼水零排放,並實現了循環利用,綜合效益顯著。

“鹽鹼地漁農綜合生態種養模式可穩糧、促漁、提質、增效。這一課題探索了漁農生態系統對鹽鹼地改良和生態修復的效果,為鹽鹼地區種植業和漁業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新思路和新途徑。”驗收現場,專家組組長、黑龍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張旭彬評價說。

實踐証明,“以漁治鹼”異位循環水漁農綜合種養模式的示范與推廣,可有效改善鹽鹼地區的生態環境,緩解周邊土壤次生鹽鹼化,提高土壤總氮和有機質含量,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池塘養殖魚類和鹽鹼地種植作物的產量,達到對鹽鹼地生態修復的目的,同時拓展漁業發展空間、保障水產品供給。這一模式可使無法耕作或耕作效果差的低窪鹽鹼地逐漸得到開發利用,增加后備耕地資源,可成為保障我國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我們應科學合理利用鹽鹼地、鹽鹼水域資源,充分發揮鹽鹼地水產養殖‘以漁治鹼’的優勢,加強鹽鹼地漁農綜合利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讓更多的‘荒蕪之域’實現‘魚米豐收’,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所長鄭先虎表示。

(責編:王震、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