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電裡的含“綠”量 折射能源轉型含“金”量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在山東煙台渤海灣畔,一座座風機迎風而立,葉片飛轉,風被“捕捉”進一條條輸電線路﹔一排排光伏板橫臥灘涂,宛如一片“藍色海洋”,將太陽能源源不斷轉化為清潔電能,不毛灘涂之地化身“綠色金礦”。
在這裡,我國最大灘涂光伏儲能電站正式投產發電,大片的鹽鹼地變身清潔能源新綠洲。
據了解,項目投產后,每年可發電14.42億千瓦時,大約能滿足50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量。年節約標煤44.4萬噸。
能源低碳轉型,從“一度電”開始。鹽鹼灘涂風光儲、膠東半島核電、海上風電、海上光伏、魯西南採煤沉陷區“光伏+”……近年來,全國各地新能源開發如火如荼,能源行業含“綠”量逐步提升。
從一束光、一股風中捕捉能源轉型的綠色推動力,我國能源轉型步伐見微知著。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風光發電量超過了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全社會每消費三度電中就有一度電是綠電。2024年,我國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水平進一步鞏固提升,全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超3億千瓦,佔全部新增裝機85%以上,截至12月底,全國風電裝機約5.1億千瓦、光伏裝機約8.4億千瓦,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全國水電總裝機約4.35億千瓦,其中抽水蓄能約5700萬千瓦。
“隨著新能源裝機規模的持續高速增長,電力供應超過負荷需求,由於電力系統接納新能源的能力受到電源、負荷、網架等多重因素限制,電力平衡和能源消納問題隨之而來,要做好新能源的消納工作,需把精力更多放在需求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能源與綠色低碳發展研究部部長景春梅表示。
發電端一度電的含“綠”量持續提升,需求端新能源能否找到去處、物盡其用?
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全國靈活調節煤電規模超過6億千瓦,跨省份電力資源配置能力超過3億千瓦,抽水蓄能累計規模達到5591萬千瓦,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5852萬千瓦,電力系統調節能力不斷提升。但調節資源發展也面臨一些挑戰,部分新能源發展較快的省份消納壓力凸顯。
此前印發的《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優化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電力系統調節能力顯著提升,各類調節資源發展的市場環境和商業模式更加完善,各類調節資源調用機制進一步完善。通過調節能力的建設優化,支撐2025至2027年年均新增2億千瓦以上新能源的合理消納利用,全國新能源利用率不低於90%。
“除了國家政策積極引導外,還應通過市場機制調節提升新能源消納率,其中推進電力市場建設成為一項現實選擇。”浙江財經大學中國政府監管與公共政策研究院周晟佳認為,進一步解決新能源消納問題,可通過現貨市場、中長期交易市場、輔助服務市場和容量市場等多種市場化機制的構建與完善,來有效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
負荷隨著電價“柔”,網電根據需求“補”,市場促進綠電“消”,自發綠電“能用盡用”。一度電,不僅僅承載著行業的含“綠”量,更蘊含著能源轉型的含“金”量。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NMediaFile/2022/0801/MAIN202208010936066173860781061.jpg)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