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蘇州逐綠向新之路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蘇州以其悠久的歷史、精致的園林和獨特的水鄉風貌聞名於世。如今的蘇州,不僅保留了古典的優雅與靜謐,更在現代發展中融入了綠色生態理念,展現出古與今、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的獨特魅力。
近日,記者隨“激發新動能潮涌長三角”主題採訪活動採訪團,走進千年古城蘇州,探尋這座城市打造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標杆城市帶來的新變化、新氣象,沉浸式感受綠色低碳生活展現的新活力。
打造智慧微電網的“綠色魔法”
從高空俯瞰,在陽光的照射下,大片大片光伏板整齊排列,它們宛如波光粼粼的海洋,吸收著每一縷陽光……
光伏板下,別有洞天。碼頭是港池裝卸區域,一艘艘貨船正忙碌地裝卸原料貨物。碼頭邊,一排排岸電設備靜靜矗立。
“所有船舶的生活用電都來自這些岸電設備,而電力則來自頭頂的光伏板。”常熟龍騰特鋼有限公司外協辦主任袁燕介紹,每天約有20艘船舶進出,全年吞吐量達1000萬噸,而這些船舶的用電需求全部由光伏發電滿足。
在可視化平台,大屏幕上實時跳動著各種數據:光伏發電量、儲能系統狀態、用電負荷曲線……通過建設微電網,企業不僅可以多用綠色電,還能大幅降低運營成本。
袁燕介紹,“每年光伏及儲能可創造收益1121萬元。迎峰度夏期間,內部資源可整合具備3萬千瓦的快上快下資源,有力支撐電網需求響應和移峰填谷工作。”
“通過能源管理系統和上門服務,供電人員能夠為微電網生成詳細的‘健康報告’,助力我們根據生產需求優化運行方案,從而實現降本增效。”袁燕說。
服務百姓安全充電的“綠色驛站”
在江蘇省蘇州相城區望亭鎮華陽村榮大產業園內,一排排嶄新的充電樁整齊排列,頂棚上鋪設著光伏板,旁邊矗立著儲能櫃,構成了一座“綠色驛站”。
陸宇成是產業園內的一名員工。剛從老家過完年返崗開工的他,將電動自行車停在棚內,插上充電。他說:“現在我一邊上班一邊充電,不僅方便安全,而且價格便宜,充一次電才5毛錢,非常實惠!”
電動自行車是當前人們出行的交通工具之一。截至目前,蘇州電動自行車保有量約950萬輛。在滿足便捷出行的同時,電動自行車亂停亂充、進樓入戶、飛線充電等情況也成為威脅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問題。
“我們配備了符合新國標標准的充電器,大家過來可以直接充電。同時系統具備自動識別功能,用於識別充電器是否新國標標准,如果用不符合的話會有報警提示。”國網蘇州市相城區供電公司總經理郭健介紹。通過搭建數字孿生平台,接入充電樁、充電櫃和儲能系統平台,實現遠程監控。緊急情況下,還可遠程執行安全控制指令,做到防患於未“燃”。
“我們憑借光伏發電帶來的收益和儲能系統峰谷價差帶來的收益,可實現運營收支平衡,試點的啟用規范了充電安全行為。”榮大產業園物業經理宋春明說。
“隨著示范項目的啟用,將進一步探索更智能的充電服務,引導市民採用‘滿電好回家、充電不進樓’的安全充電新模式。”蘇州市相城區電動自行車全鏈條整治工作專班辦公室主任仝飛表示,下一步還將挖掘電動自行車密集停放區域,科學規劃,大規模推廣普及惠民車棚充電服務模式,惠及更多百姓。
助力企業出口搶單的“綠色紐帶”
碳普惠是我國多層次碳市場體系的重要補充,將個人和企業的低碳行為量化為碳減排量后,通過交易等方式實現價值變現。
“蘇州工業園區是首批國家級碳達峰試點園區之一,碳排放強度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清潔能源消費佔比超90%。”國網蘇州供電公司三級職員陶葉煒介紹,蘇州工業園區聚集了各類綠色制造企業超100家,企業清潔能源應用、碳減排意願強烈。
在蘇州市相城區的一家從事新興領域智能控制器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出口型企業裡,記者看到了綠色化轉型的實踐。
“借助供電大數據智能分析,我們發現通風機和空氣壓縮機能耗較大,決定更換設備。”江蘇新安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推進部經理秦嶺說。
2024年,一套碳排放檢測系統,讓廠區、產線、重點設備等關鍵碳排放環節實現“可視化”。近180個用電採集終端,依托“智慧碳足跡”管理平台,對企業生產、非生產全環節用能情況進行實時採集。
“整車廠需要產品的碳足跡,我們能夠快速通過平台獲取、准確算清每件產品的‘碳賬本‘。”秦嶺說。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NMediaFile/2022/0801/MAIN202208010936066173860781061.jpg)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