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曲永義: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為數實融合創造“新藍海”

2025年02月20日09:52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踐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人民網自2022年以來,連續3年開展“數造新實體”課題研究,征集到600余項實踐案例,並連續發布年度報告。近日,2024年報告正式發布,人民網對報告內容進行摘編公開報道。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以數實融合加速新質生產力發展,既是我國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贏得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需要,也是我國產業發展提升創新能力、擺脫傳統增長方式、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迫切要求。

數實融合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發動機”“加速器”

當前,數實融合已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中最活躍、最關鍵的力量。

一是數實融合規模不斷提升成為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我國產業數字化轉型穩步推進,服務業數字化水平大幅提升,企業數字化轉型加速,工業企業生產設備數字化水平持續提升,更多企業邁上“雲端”,大數據產業規模快速增長﹔數字產業化取得顯著進展,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產業異軍突起,移動支付、視頻直播、智慧物流等競相發展,數實融合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二是數字科技創新水平顯著提升,為數實融合加速新質生產力發展奠定基礎。數字科技創新能力的快速提升,成為我國數實融合加速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尤其是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領域基礎研究的加速創新,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是超大規模市場和豐富場景,為數實融合加速新質生產力發展創造了廣闊的空間。傳感器、機器人、數控機床等在數實融合產品應用規模和場景不斷擴大,應用成本不斷下降。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不斷成熟,涌現出更多專業化數字技術企業,逐步實現了跨產業互聯和從產品研發設計到用戶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循環,為數實融合加速新質生產力發展創造了“新藍海”。

數實融合加速新質生產力發展仍存在問題與挑戰

盡管數實融合加速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成效顯著,但仍存在產業基礎能力不強、數字底層技術受制於人、“殺手級”數字應用突破緩慢等問題。

在產業基礎能力方面,數字核心元器件仍然受制於人。精密傳感器、工業軟件、操作系統、數據庫等基礎數字產品和服務主要依賴進口,高端芯片、傳感器等元器件與美國等領先國家還存在代際差。

在數字底層技術方面,一些關鍵技術領域我國仍然受制於歐美等發達國家。此外,由於共性技術前期投入加大,回報周期較長等原因,導致共性技術供給體系不完善、總量不足、質量不高。

在數據資源利用方面,仍需進一步完善數據確權、數據交易、公共數據開放、數據安全治理等方面的基礎制度體系,推動數據資源紅利充分釋放。

在實數融合發展方面,仍存在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面臨地區間的實數融合差距拉大、一些產業“內卷式”競爭等挑戰,需要進一步完善數實融合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良性循環生態。

進一步推動數實融合加速新質生產力發展

以數實融合加速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要在深刻理解數實融合加速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底層邏輯基礎上,從技術的“工具思維”向“生產力思維”轉變,通過創新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改革,形成政府和市場雙向嵌入,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通過集中化和扁平化融合,不斷加速新質生產力發展。

一是通過數實協同創新能力的提升,塑造加速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動能。以“非對稱競爭優勢”為目標,構建數字底層技術、共性關鍵技術“分級分類”攻關體系﹔引導數字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方向,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的應用﹔通過開源開放、商業模式和應用場景等創新,實現新質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二是健全促進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優化重大產業基金運作和監管機制,建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

三是發揮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提升數實融合加速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質效。要加快建設和運營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數據跨境流動機制,探索建立多樣化的數據開發利用機制,充分發揮數據“新”要素在數實融合加速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作用。

四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強工業互聯網基建,打造良好發展平台﹔推動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加強核心算法研究﹔以未來產業前瞻性布局為引領,構建全國各區域協調發展、重點培育且優勢互補的產業鏈條,打造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

點擊查看數造新實體案例庫

相關報道:

《數造新實體——數字技術賦能實體經濟案例研究(2024年)》報告發布

(責編:王震、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