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鄭慶華:“人工智能+”行動加速賦能產業升級

2025年02月21日09:15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踐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人民網自2022年以來,連續3年開展“數造新實體”課題研究,征集到600余項實踐案例,並連續發布年度報告。近日,2024年報告正式發布,人民網對報告內容進行摘編公開報道。

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潛移默化地推動多個行業和領域的創新和變革,深刻改變全球產業結構和經濟模式。

2024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並明確要求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標志著人工智能不再僅僅是科技領域的前沿技術,而是已經成為驅動社會經濟全面轉型的戰略支撐。這一行動不僅是國家應對全球科技競爭的關鍵決策,更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時代必然。

人工智能技術引發新的產業革命

人工智能技術在過去幾十年中取得了顯著的突破。

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AIGC)已滲透至眾多領域,產生了一批面向行業的領域大模型、一大批面向企業或單位創新應用的私域模型。例如,在辦公領域,AI工具嵌入辦公軟件能勝任一般的通知和文稿的起草﹔在編程領域,輸入需求即可自動生成代碼﹔在金融領域,分析財務數據協助進行風險評估……

前三次工業革命以“科技造物、物幫人類”的邏輯,極大地解放和提高了體力勞動生產力。而智能革命將極大地提高腦力勞動生產力,對勞動力市場產生潛在的重大影響。據美國高盛集團預測,人工智能技術將在2030年之前替代3億個崗位。這意味著,人工智能將從根本上改變許多行業的就業結構,特別是在行政、法律、財務等領域,許多傳統崗位將被智能化取代或重新定義。智能革命正在推動產業和社會向智能化、自動化的方向快速發展,預示著新的產業革命已經到來。

“人工智能+”賦能產業升級的創新應用

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正在推動千行百業向智能化、數字化方向轉型,創造更多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實現更高效、更精准、更智能的運營模式。

智能制造與工業4.0的深度融合。工業4.0的核心在於通過數據驅動的決策優化生產流程,推動生產方式從傳統模式向智能化、自動化、精細化轉型。同時,人工智能還推動了制造業向小批量、多品種、個性化的生產方式轉型,這種靈活的生產模式,是產業升級的關鍵所在。在汽車制造、電子產品組裝以及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領域,人工智能正在顯著改善生產工藝、質量、周期以及定制化程度。

智能農業與精准農業的廣泛應用。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正推動農業向智能化、數據化、自動化方向加速轉型。通過智能化傳感器、無人機系統、衛星遙感等設備,實時採集土壤濕度、氣候變化、作物生長狀態等關鍵數據,能夠為農業生產提供精准的決策支持,實現從粗放型到精細化的轉型。

不止如此,在建造領域,人工智能正在加速建造業全產業鏈的技術轉型與變革﹔在醫療健康領域,人工智能在智能診斷、精准醫療、遠程醫療等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在金融領域,人工智能輔助金融機構更加精准地進行風險預測和管理﹔在教育領域,人工智能對科研、教學、學習、管理、評價產生深遠影響……

加速“人工智能+”行動賦能產業升級的保障

“人工智能+”行動賦能產業升級,離不開政策支持與生態建設,政府在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引領者角色,既要積極發揮促進作用,又要謹慎行使監管職能。

一是要打出一套系統、有效的“政策升級拳”。法律法規構建上,急需填補空白、細化規則,打造適配人工智能發展的規則體系。既要敢於開“綠燈”消除企業顧慮,也要敢於亮“紅燈”堅持科技向善。

二是要強化倫理建設,守護技術紅利。政府應主導制定人工智能倫理規范,形成具有前瞻性的倫理指引。在此基礎上,通過強化行業監督和自律機制,確保技術應用以安全、隱私和公平為核心,維護社會信任。

三是要優化資源配置,激活創新與應用潛能。設立多層次資金支持體系,既要精准扶持基礎研究和核心算法開發,又要推動成熟技術的規模化應用。在此過程中,應特別關注中小企業和初創團隊,通過補貼、投融資支持等措施,釋放市場活力。

四是要構建協同生態,推動產業融合與創新。“人工智能+”行動的成功離不開開放共融的產業生態。政府應積極搭建區域性、行業性開放平台,整合技術、人才、資本等資源,推動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之間的協同創新。特別是在智能制造、精准農業、智慧醫療等重點領域,通過標准化引導、試點示范推廣和國際合作等方式,促進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加速智能化轉型。

(作者系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校長)

點擊查看數造新實體案例庫

相關報道:

《數造新實體——數字技術賦能實體經濟案例研究(2024年)》報告發布

(責編:王震、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