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部門印發方案拓展應用場景 釋放新型儲能市場潛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等8部門近日聯合印發實施《新型儲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提出注重供給側和應用端有效銜接。《行動方案》要求,從推進電源和電網側儲能應用、拓展工商業儲能多元應用兩方面發力,提升新能源存儲、輸配和終端應用能力。
專家表示,《行動方案》聚焦新型儲能技術產品應用場景持續拓展,有利於更好滿足電力、工業、能源、交通、建筑等多領域應用需求,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激活新型電力系統發展動能。
裝機規模快速增長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新型儲能發展工作。2024年,“發展新型儲能”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不久前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規定,推進新型儲能高質量發展,發揮各類儲能在電力系統中的調節作用。相關部門科學統籌新型儲能發展工作,推動行業邁上高質量發展新台階。
2024年,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突破7000萬千瓦。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7376萬千瓦/1.68億千瓦時,約為“十三五”末的20倍,較2023年底增長超130%。
從單站裝機規模看,新型儲能電站逐步呈現集中式、大型化趨勢。截至2024年底,10萬千瓦及以上項目裝機佔比62.3%,較2023年提高約10個百分點﹔1萬千瓦至10萬千瓦項目裝機佔比32.8%﹔不足1萬千瓦項目裝機佔比4.9%。從儲能時長看,4小時及以上新型儲能電站項目逐步增加,裝機佔比15.4%,較2023年底提高約3個百分點。
新型儲能快速發展的同時,技術創新不斷取得突破。30萬千瓦級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建成投產,推動國產化大容量空氣壓縮機、透平裝備的研發應用,帶動我國壓縮空氣儲能技術走在世界前列。鈉離子電池儲能項目落地,進一步深化大型鈉離子儲能電站應用探索。多地建成構網型儲能項目,有效提升新型儲能支撐電網安全穩定運行能力。
“新型儲能產業發展全方位帶動產業創新、擴大內需、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邊廣琦表示,新型儲能科技含量高、產業鏈條長、涉及環節多,已培育眾多創新型企業,促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產業提質增效。同時,新型儲能布局靈活、建設周期短、應用場景廣泛,“十四五”以來,新型儲能直接帶動項目投資近2000億元,促進打造產業集群,成為經濟發展綠色新引擎。
利用水平持續提高
新型儲能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發揮重要調節性作用,有力促進新能源開發消納,服務“雙碳”戰略實施,已成為社會共識。
山東是新型儲能裝機大省。在剛剛過去的冬季用電高峰,山東省首批大規模電網側儲能示范項目——聊城莘縣觀城鎮100兆瓦/200兆瓦時儲能電站,有力保障了電網安全運行。
國網聊城供電公司調控中心副主任周海全介紹,該儲能電站通過220千伏送出線路接入220千伏仙鶴變電站,該站最大功率為100兆瓦,儲能容量達到200兆瓦時,能夠支持約5萬戶家庭同時用電4小時。“電站投運以來,每年平均峰谷運行充放電次數約280次,有效緩解了電網高峰時段供電壓力,提升了新能源利用率,提高了電網供電質量和可靠性。”周海全說。
近年來,我國新型儲能調用方式持續完善,利用水平逐步提升。據電網企業統計,去年1月至8月,全國新型儲能累計充放電量約260億千瓦時,等效利用小時數約620小時。其中,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新型儲能累計充放電量約220億千瓦時,南方電網公司經營區新型儲能累計充放電量約30億千瓦時。
在電力平衡較為緊張的山東、江蘇、浙江、安徽、內蒙古等省(區),新型儲能最大頂峰同時率均達90%以上,實際頂峰能力已達前期驗証最高水平,大幅提升電力保供能力。重慶市新型儲能提供頂峰能力140萬千瓦,可單次放電280萬千瓦時。廣東省多座獨立儲能電站每天“兩充兩放”高頻次響應電網調度要求,有效增強了全省電力保障能力。
邊廣琦透露,下一步將持續完善新型儲能發展政策體系,引導新型儲能科學配置和合理調用,促進新型儲能在更多場景發揮功效,支撐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新型儲能的效用持續放大,但上游制造業的日子並不好過。過去兩年,儲能系統價格一路走低。激烈的競爭讓新型儲能制造企業陷入價格戰,導致行業普遍微利及虧損。如何推動新型儲能制造業健康有序發展成為關注焦點。
在遠景高級副總裁、遠景儲能總裁田慶軍看來,儲能內卷的主要原因是儲能沒有發揮其應有價值。目前,儲能對於風電和光伏的建設者來說更多是一種成本負擔。雖然政府會給一些補貼,電網也會提供一些調峰調頻補償,但這些收益仍無法支撐儲能合理投資回報。
電力市場交易、租賃市場以及政策補貼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也加劇了儲能內卷。另外,儲能電芯成本佔儲能系統總成本60%,且電芯生產具有連續性要求。由於過去幾年電芯供需錯配,很多企業為保持產線連續生產,寧願虧錢也不願停產,也導致了儲能電芯價格戰。
激烈競爭下,儲能行業將經歷一輪淘汰賽。“未來隻有具備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企業才能在市場上立足。”田慶軍認為,隨著電力系統中風電、光伏發電量滲透率的持續提高和電力現貨市場持續推進,儲能在構網、市場交易上的能力將決定其為客戶創造的價值,最終通過溢價回報給儲能廠商,並加速整個行業的優勝劣汰。
為推動新型儲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共提出實施新型儲能技術創新行動、產業協同發展推進行動、產業轉型升級發展行動、示范應用場景拓展行動、產業生態體系完善行動、貿易投資合作提升行動等六項行動。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有關負責人透露,將鼓勵地方出台支持新型儲能制造業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發展的專項政策。支持新型儲能關鍵技術攻關,開展多場景新型儲能應用試點示范,在儲能產品運輸等環節為企業提供便利化服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