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低空經濟如何迎“風”而上

本報記者 訾謙
2025年02月23日09:0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低空經濟如何迎“風”而上

  在湖南省常德市柳葉湖龍翔低空飛行營地,游客在拍攝一台固定翼飛機起飛過程。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攝

   打個“飛的”跨城出行、乘坐直升機空中觀光、無人機配送年貨……如今,低空經濟正以多樣的姿態融入人們的生活。自2024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后,“低空經濟”這個新“風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概念驗証”向“價值創造”邁進。

  應用場景不斷擴展

   隨著低空經濟的發展,今年春運期間,除了自駕、高鐵、飛機出行外,直升機成為一小部分旅客過年返鄉的嘗鮮選擇。1月23日,居住在上海的王先生和他6歲的女兒便選擇乘坐直升機,回江蘇宜興老家過年。

   “從上海回宜興,自駕的話路程要3到4個小時,而直升機的航程僅需55分鐘。”王先生告訴記者,他是一家通航公司的負責人,由於沒有搶到合適時間的高鐵票,春節期間便決定乘坐直升機回去過年。

   王先生的選擇並非個例,在今年春運中,低空經濟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應用前景。不少公司推出多條城際低空快線,這些航班的價格普遍在兩三千元左右,飛行時長則在半小時左右。以廣東湛江到海南海口的航線為例,打“飛的”跨越瓊州海峽隻需35分鐘。

   此外,低空旅游也在這個春節迎來了爆發式增長。在海南三亞,游客們乘坐著直升機或小型飛機,在空中俯瞰碧海藍天,體驗了一把別樣的海島風情。而在北京,長城腳下的低空飛行體驗項目更是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嘗鮮,讓人們在歷史與現代的交織中感受低空經濟的獨特魅力。

   如今,隨著業態的不斷創新,低空經濟已在眾多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除了交通出行外,物流配送、醫療救援、農業生產等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讓低空經濟從技術路線到商業模式都踏出堅實的腳印。

   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低空經濟相關企業注冊量同比增加14.3%,達到1.05萬家,企業存量達到7.6萬家。根據相關機構預測,2025年我國低空經濟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8591.7億元,這片千米之下的領域正釋放出無限潛力。

  核心技術頻繁上“新”

   低空經濟的迅速發展,離不開技術領域的不斷突破。近年來,我國在低空飛行器研發、電池技術、飛控系統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為低空經濟的蓬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去年年底,中國民航華東地區管理局向峰飛航空頒發了V2000CG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的生產許可証,這也是全球首張2噸級eVTOL生產許可証。據悉,V2000CG最大起飛重量2噸,純電動力,無人駕駛,運載能力等同小型直升機,主要用於低空物流、緊急物資運輸和應急救援,客戶包括大型物流公司、通航物流服務運營商、應急救援服務提供商和政府部門等。

   在低空經濟領域十分重要的電池技術方面,今年新春伊始,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石墨烯航空電池研制中試生產線也已正式開工。據工作人員介紹,相比傳統電池,石墨烯航空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升了50%以上,大大延長了低空飛行器的續航時間。這一技術的突破,為低空經濟的長距離、安全穩定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在飛控系統、高精度傳感器、碳纖維復合材料等方面,我國也取得了顯著進展。這些技術的突破和應用,不僅提升了低空飛行器的性能和安全性,更為低空經濟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低空經濟作為新興的經濟形態,具有輻射面廣、產業鏈條長、成長性和帶動性強等特點。相關行業要強化低空經濟核心技術攻關,帶動技術突破和應用迭代發展,大力培育發展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進一步探索多樣化、可持續的低空經濟價值釋放路徑。”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政策仿真實驗室副主任張曉蘭說。

  發展瓶頸仍需突破

   低空經濟作為新興的經濟形態和交通運輸方式,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廣闊的應用前景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關注。但作為新興產業,低空經濟仍面臨低空空域的開放程度有限、基礎設施不完善、運營成本高昂等問題的挑戰,低空飛行的安全監管和風險評估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安全是低空經濟發展的底線、紅線,民航局將推動有關方面依托新技術創新整合飛行服務保障體系,為低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民航局副局長胡振江指出,低空經濟行業要借助新技術在精准性、預見性、協同性等方面的優勢,增強安全運行態勢的預判能力,加強航空器全生命周期的監測、控制與管理,切實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努力將航空安全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量級。

   此外,低空空域是發展低空經濟和通航產業的基礎,空域改革是當前低空經濟“乘勢而飛”的核心關鍵,提高空域資源利用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民航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李曉津認為,相關部門應加快低空空域的開放步伐,簡化審批流程,為低空經濟的發展創造更加寬鬆的環境。同時,還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低空飛行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通用航空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高遠洋則強調,低空經濟是新能源、人工智能、數字化、互聯網等產業與技術融合發展的產物,應注重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企業應加大研發投入,推動低空飛行器、電池技術、飛控系統等方面的創新和發展,同時還應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合作,形成完整的產業生態體系,提升低空經濟的整體競爭力。”高遠洋說。

   (本報記者 訾謙)

(責編:羅知之、楊迪)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