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消費專項行動系列解讀之四:
提振消費 關鍵在“適配”

人民網北京3月24日電 (記者許維娜)“提振消費,關鍵在‘適配’,既要通過制度創新提升供需適配性,也要發揮新型工業化優勢,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有效供給,推動產業升級與消費升級互促共進。”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消費品工業研究所研究人員張笑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增強供需適配性是提振消費的根本保障。
提振消費是近年來國內經濟工作高頻詞之一。消費提振的重要性顯而易見,關鍵在於如何實現。
近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以務實、創新、有效的舉措支撐全面提振消費。
記者梳理發現,先前的消費政策主要側重於供給側,強調通過供給來引導和創造需求。這次《方案》在需求側加大政策力度,著力促進居民增收減負,努力讓老百姓的消費底氣更足、預期更穩、信心更強。
張笑表示,增強供需適配性可從以下幾方面發力:
一是解決低端供給過剩與中高端供給不足的矛盾。當下產業供需錯配,傳統低端產能過剩,中高端產品供給乏力,像2024年乘用車高端市場自主品牌市佔率僅31%。產品質量體系欠佳,綠色供應鏈建設滯后。應聚焦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強化創新,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完善質量標准體系,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培育國際自主品牌,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新需求。
二是應對供給結構滯后於需求升級的狀況。居民消費加速向服務消費轉變,2024年服務性消費佔比達46.1%,但醫療保健等發展型服務供給短缺,年輕群體對新消費場景需求高,傳統商業形態創新滯后,“內需外溢”明顯。要順應消費升級,培育新型消費,借助跨境電商產業園等吸引外流消費回流,形成供需良性循環。
三是破除供需匹配的制度性約束。盡管消費環境和制度保障在優化,但市場交易、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仍有堵點。需優化營商環境,在老年用品等重點領域強化消費維權與執法銜接,打擊不法行為。針對新興消費領域,加強制度供給,明確運營規則和權責邊界,構建多元主體共治的消費生態體系。
【相關閱讀】
提振消費專項行動系列解讀之一:30項重點任務緊扣“民”“新”
提振消費專項行動系列解讀之二:“人工智能+”開辟高成長性消費新賽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