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財險:踐行ESG價值發展理念 助力金融強國建設


在“雙碳”目標引領全球綠色轉型、普惠金融助力共同富裕的時代背景下,在向“新”而行、以“質”致遠的時代浪潮中,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已然成為衡量保險公司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尺。
在全球氣候危機持續加劇、國內共同富裕目標全面深化、金融業社會責任競爭不斷升級之下,ESG已從企業履責的“選修課”升級為高質量發展的“必修課”。保險公司發展ESG也不再是單純的政策響應,而是出於應對風險結構變化、滿足市場需求、構建長期競爭力的綜合自主選擇。
今年正值中華保險39周年,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的關鍵節點,始終將“服務國家、服務‘三農’、服務民生,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提供保險保障”作為初心使命,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華財險”)近期發布了《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社會責任(ESG)報告》(以下簡稱《ESG報告》)與《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綠色保險發展情況報告》(以下簡稱《綠色保險報告》)。
作為一家以“中華”冠名的國有控股財產保險公司,中華財險以ESG為戰略總攬,立足農險主責主業,奮力譜寫金融“五篇大文章”,淬煉出“綠色成色”“普惠底色”“保障本色”“創新亮色”高質量發展四維體系,四色交織下,繪就高質量發展藍圖,助力金融強國建設。
綠色成色筑基新質生產力,以產品創新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通道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成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
當前,能源結構正發生變革,以綠色革命為主題的產業重構加速推進,資本配置向綠色經濟不斷傾斜,綠色發展理念日益成為社會發展共識。對於保險公司來說,發展綠色保險不僅能夠助力提升公司效能,還能幫助公司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破解傳統業務困局。
在“雙碳”目標與農業強國戰略的雙重驅動下,中華財險將綠色發展理念深植經營全鏈條,以農險為核心載體,構建起覆蓋耕地、森林、海洋的全域生態保護網。以發展“含綠量”提升增長“含金量”。《ESG報告》開篇提到,中華財險綠色保險保費收入連續三年超過公司整體原保費收入增速,2024年實現綠色保險保費收入202.5億元,同比增長16.7%﹔綠色保險業務整體佔比達29.7%,在財險公司中位居前列。其中,在傳統農險業務中佔比高達83.6%。
對於以農險起家,持續深耕“三農”領域近40年的中華財險來說,推動農險體系現代化,對於實現生態保護與企業發展相統一有著重要意義。作為ESG理念在農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實踐載體,農險的高質量發展對於保持農業生產、保障農民收入、維護農村穩定以及減少環境破壞有著重要作用。
在產品端,中華財險以綠色產品創新打通由“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建立了涵蓋ESG、綠色產業、綠色生活等領域的完整產品矩陣,綠色保險產品數量超過1100個。在遼寧盤錦,中華財險落地遼寧首個“海洋碳匯保險”,為當地1萬畝貝類養殖海域提供1690萬元碳匯保障,將“碳匯價值”與“養殖成本”結合,創新打造“碳排放配額+保險+銀行抵押融資”綠色金融協同新模式。在浙江湖州,中華財險創新推出綠色建筑性能“保險+服務”項目,為保障項目提供事前信用增進、事中風控服務和事后損失補償全周期服務。同時,中華財險與當地政府和被保障企業形成聯動,保障項目與綠色信貸、政府補貼形成協同效應,推動構建綠色金融工具鏈。
在投資端,中華財險將綠色理念持續延伸。《綠色保險報告》中提到,中華財險將優先配置風電、儲能基礎設施REITs,針對光伏項目開發“天氣衍生品保險”。發行“碳中和主題保險資管產品”,引入第三方對綠色債券發行主體開展ESG評級穿透分析,建立“紅黃綠”投資預警機制……形成風險保障、生態修復、資本反哺閉環。中華財險表示,將通過一系列切實措施,3年內公司綠色投資規模年均增長可達15%,形成可復制的綠色金融發展模式。
普惠底色潤澤民生需求,讓數字科技破解普惠保險“最后一公裡”滲透難題
普惠是潤澤民生需求的底色,也是中華財險實現數字化轉型的關鍵。
多年來,在共同富裕目標引領下,中華財險以“服務國家、服務‘三農’、服務民生,為人民群眾提供保險保障”為初心使命,以數字化轉型為引擎,大力發展農險、惠民保、普惠家財險等業務,構建覆蓋小微企業、農民群體、新市民群體、老年群體的普惠保險生態網絡,讓金融“活水”潤澤民生末梢,將普惠保險從“廣覆蓋”向“深滲透”推進。2024年,中華財險普惠保險業務佔比超過40%,在財險公司中位居前列。《ESG報告》顯示,針對不同群體特征,中華財險構建了差異化普惠產品矩陣。
針對小微企業“融資門檻高、抗風險能力弱”的痛點,中華財險從事前、事中、事后為其提供全面系統的產品服務和風險保障。在湖南,中華財險推廣“商鋪無憂”服務,涵蓋營業中斷、財產損失、雇員保障三大核心服務。通過簡化理賠流程,滿足小微企業多樣化需求。
針對3億新市民群體“安居樂業”的需求,中華財險則構建“保險+服務”生態,覆蓋住房、就業、醫療等多場景,推出多種形式的普惠家財險。2024年,中華財險全國惠家保項目增至17個,實現保費收入630萬元,覆蓋20萬戶家庭。
針對老齡化挑戰,中華財險則深度參與28個城市的長護險試點,為2600萬人提供1.2萬億元保障,累計為超30萬失能失智人員提供護理保障。在保險產品方面,中華財險將適老化服務理念和要求融入產品設計,開發、推廣“老來保百萬醫療”“中華如意保·中老年人意外險”等保險產品,對既往症和慢病老年人群給予合理保障,有效覆蓋健康醫療、意外等老年人保障需求較大的領域。
在實現“廣覆蓋”的基礎上,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農業、養老、醫療、健康等領域實現數字技術與保險供給多元融合,讓科技成果破解“最后一公裡”的保障難題,有效增強金融服務的均衡性與可得性,實現普惠保險“深滲透”,是中華財險接下來探索的重點。
在服務農業實體經濟方面,《ESG報告》中提到,中華財險在各地上線“智翼”無人機系統、“農眼智管家”“智慧農險”客戶服務平台等惠農科技項目,為農戶提供衛星遙感長時監測、專家問診、農事農技培訓等增值服務。以在河北打造的“智慧農險客戶端”為例,該客戶端將當地涉農保險集成至統一平台,集災害預警、風險減量、精准承保理賠、自動續保、農技培訓為一體,對農險標的進行全生命周期保障監測和全流程數據監測,將科技成果“精准滴灌”到農戶身上,進而實現社會效益與商業價值雙贏。
保障本色筑牢風險防線,用數字科技帶動剛性合規與消保服務共建風險保障基礎設施
保險保障是筑牢風險防線的本色,也是中華財險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本源”和實現數字化轉型的根本,更是支撐中華財險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三重標准統一的壓艙石。
當前,保險風險形態向隱性、動態方向逐漸發展,傳統“事后賠付”的被動邏輯已難以應對諸如產業鏈波動、數據安全等新型風險。面對新的保障與風控形勢,數字化轉型將推動保險公司從“風險轉移者”向“風險管理者”升級,推動保險保障從“經濟補償”向“價值再創造”升維,推動保險行業織牢經濟安全、社會保障、災害防護三張網,做實社會穩定器職能。
《ESG報告》顯示,2024年,中華財險積極應對多地暴雨、洪澇、塌方等災害,大災賠付超18.5億元,受到廣泛好評。事后保障之外,中華財險還聚焦事前風險管理、事中風險減量,借助數字化轉型,將農業、巨災、責任險等領域的風險因子轉化為可量化、可預測的數據資產,構建了“保防救賠”四位一體風險管理服務體系。在陝西延安,中華財險將前沿氣象科技應用在蘋果種植中,同陝西省氣象部門、延安市氣象部門開展合作,推出蘋果花期防霜凍風險減量方案,以“科技+服務”組合拳構建起災害防護網,為果農撐起“安全傘”。車險方面,中華財險則與公安交管部門合作,在保險行業首創了“保交聯動、快處快賠”服務模式,實現了1次電話、2通視頻、最快10分鐘撤離現場、1小時保險賠付的效果。截至2024年底,該服務模式惠及超過32萬名客戶,提升了社會治理效能,並得到金融監管部門和公安交管部門的高度評價。同時,也是中華財險以實際行動持續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助力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切實舉措。
在充實中華財險保障內核的同時,數字化轉型還在重新定義保險保障邊界,賦能推動保險保障突破自身風險對沖局限,將合規建設、消保服務有機結合起來,使其成為企業、客戶、監管等多方參與之下,驅動商業向善、社會治理的數字基礎保障設施。
《ESG報告》顯示,2024年,中華財險全面上線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統,用了五年的時間,追趕了行業十多年的差距,初步實現了規劃中系統重塑、體系重構、能力重生的任務目標,對業務的賦能支持和助力社會治理等方面的效果逐步顯現。在強化風控合規方面,新一代核心系統中設置了12道承保風控防線,同時上線“中華神盾”反欺詐平台,助力科技降賠年化減損7.6億元﹔在提升客戶體驗方面,新系統大幅提升保險產品自動化率,並擁有依據客戶個性化保險產品需求提供專屬服務的能力。
在科技上下兩端,中華財險還注重通過搭建剛性合規制度與有溫度的消保服務來形成以“制度+科技+文化”為核心的風險保障模式。《ESG報告》指出,在硬性風控制度層面,中華財險目前已經形成“四梁八柱”全面風險管理體系,通過嵌入自我檢視、交叉質檢、上級質檢“三檢聯動”,對保險、市場、信用、操作、戰略、聲譽、流動性、洗錢八大公司層面的風險進行強化監控並及時糾偏。在軟性消保文化層面,中華財險持續提升客戶服務體驗,打造“快、簡、暖”服務品牌,除大力開展消費者教育宣傳外,還注重依法、及時、就地解決消費者投訴糾紛,在多家分公司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實現“小事不出網點,大事不出機構,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
創新亮色驅動轉型升級,借科技、制度、文化創新落實ESG治理的社會價值
創新是驅動中華財險轉型升級的亮色和強大動力,也是貫穿綠色、普惠、保障三大ESG實踐的隱形紐帶。
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中,中華財險以科技為筆,以制度為墨,以文化為紙,將創新亮色融入經營全鏈條。從風險減量管理到文化生態塑造,中華財險以多維創新打破傳統保險邊界,讓ESG治理從戰略框架落地為可感知、可持續的社會價值。
作為國有金融企業,中華財險始終立足主責主業,以科技金融服務科技創新。《ESG報告》提到,中華財險積極服務核電、國產大飛機等“國之重器”,持續加大對國家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重點項目的服務力度,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2024年累計提供風險保障近4000億元。
對於中華財險來說,創新應該發軔於科技,外化於制度,最終內化於文化,在企業內部形成濃厚的創新氛圍。三者應如齒輪般咬合,驅動公司ESG從合規成本向價值資產進化:科技創新讓綠色可衡量、制度創新讓普惠可持續、文化創新讓保障有溫度。
科技創新是筋骨,為制度創新與文化創新提供理性支撐。比如中華財險新一代核心系統通過構建基於混合雲與“雙中台”技術的分布式架構,成功實現“以客戶為中心”的數字化轉型,為中華財險下一步深化改革打下堅實的科技平台基礎。中華財險把科技創新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以科技創新賦能產品、營銷、服務和管理創新,為新質生產力提供全方位的支持,2024年陸續落地道路交通事故線上定責理賠一體化項目、無人機應用一體化解決方案、安全生產盯盯深化風險減量閉環管理體系等多項創新案例。
制度創新是血脈,為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新提供合規底座。比如中華財險持續開展“一把手講合規”“合規警示教育”等合規建設活動,提高了公司上下和一、二線部門的合規意識,強化了部門間合規管理溝通與協作,降低內部科技文化協同的成本。
文化創新是靈魂,為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注入人格活力。《ESG報告》中提到,中華財險注重內部創新型人才篩選培養,通過舉辦各類業務職業技能競賽和年度創新大賽,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訓,在服務、產品、科技、營銷、管理等賽道發掘創新成果和創新型人才,激發全公司上下的創新熱情。
當綠色成色、普惠底色、保障本色與創新亮色在ESG實踐中深度交織,中華財險正以其獨特的“四色”畫筆精心繪制服務國家戰略、推動行業變革的高質量發展藍圖,為金融強國建設注入澎湃的保險動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