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智檢測拓展應用邊界 業界完善健康服務體系


人民網北京7月23日電 (記者孫博洋)近日,由中國科協主辦、中國檢驗檢測學會承辦的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數智檢測與主動健康”專題論壇在北京舉辦。
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消化健康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振常表示,醫學影像是將來主動健康的主要工具,未來AI影像的方向應該向“個體特征參數+大樣本模型融合”的方向發展,主動健康的最大場景將是日常化檢查場景的無縫嵌入。
對於AI重塑數智主動健康管理,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王慧建議,通過AI對傳統健康管理范式進行重構,打破學科邊界、突破場景限制、顛覆服務模式,進行多模態數據融合、人機交互決策以及服務生態整合,將數據健康管理技術運用到實踐中,創新數字化健康管理模式、技術和評價體系,實現AI驅動健康管理新范式。
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副院長孫育杰表示,生物醫學大科學計劃與裝置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核心體現,其發展需以核心技術自主為根基、開放共享為原則、臨床產業價值為標尺、國際競合為舞台,通過頂層設計優化資源配置,通過機制創新破除壁壘,通過聚焦需求彰顯特色,啟動“數字生命”大科學計劃,跨領域打造“多組學驅動生命數字孿生”,推動個體化診療和疾病干預,促進基礎科研與產業轉化,最終將大裝置打造為驅動生物醫學原始創新、保障人民健康、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國之重器”。
對於全生命周期健康評價與智慧檢測議題,首都醫科大學檢驗診斷學系創系主任康熙雄建議,採用信息技術對人體的組成、特征、功能和性能進行數字化定義和建模,建立數字化健康孿生人體系,從而反映相對應的個體的全生命周期生命過程在於預測和評價健康。
中國睡眠研究會理事長黃志力表示,中國有約3億人存在不同程度睡眠問題,尤以年輕人亞臨床障礙增幅顯著,“睡眠是健康之基,也是精神健康的前哨信號”,睡眠作為可量化、可干預、全周期連續追蹤的行為健康指標,既是風險預警的輸入參數,又是健康干預的效果評估標尺,在主動健康體系中具有樞紐價值。睡眠產業的未來方向,就是要向著智能化和科技化融合,以及多元化產品服務的方向發展,睡眠產業要向著智能化、個性化、健康化和綜合服務的方向發展。
與會專家還認為,檢驗檢測技術在健康服務體系建設中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數智技術在慢病防控、醫學影像、生命科學等領域有著廣闊應用前景,作為賦能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手段,數智檢測正不斷拓展產業應用邊界,釋放創新發展動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