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政策護航 解鎖中國港口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密碼”

人民網記者 喬雪峰
2025年08月26日09:07 | 來源:人民網222
小字號

盛暑的福建廈門港海天碼頭,“地中海阿努莎三號”貨輪鳴笛啟航,滿載“中國制造”經“絲路海運”航線駛向海外。截至7月底,以“絲路海運”命名的集裝箱航線累計開行已突破2萬艘次——密集高效的航線網絡不僅印証著港口作為經濟樞紐的活力,更折射出我國港口在聯通世界的同時,正以綠色轉型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新篇。

港口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樞紐性設施,既是“吞吐萬物、聯通世界”的經濟動脈,更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前沿陣地。“十四五”期間,我國港口經濟增長邏輯發生深刻轉變:從傳統的吞吐量規模擴張,轉向智慧化、綠色化“雙輪”驅動。如今的港口,已成為落實國家“雙碳”目標、建設美麗中國、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踐行者,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協同中找到關鍵支點。

綠色港口的加速崛起,離不開頂層設計的有力支撐。近年來,我國綠色港口建設政策體系日趨完善,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規劃框架:《關於建設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導意見》錨定發展方向,《綠色交通“十四五”發展規劃》明確階段目標,《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細化實踐路徑,“一部三局”圍繞“雙碳”目標制定的配套意見,更讓政策紅利精准滴灌至港口轉型的每一個環節。

政策護航之外,標准體系的構建為綠色港口發展劃定了清晰路徑。我國持續加大綠色港口評價標准體系建設力度,制修訂《綠色交通標准體系(2022年)》《水運工程節能設計規范》等一系列規范﹔特別是交通運輸部在2013年《綠色港口等級評價標准》基礎上,於2020年修訂發布的《綠色港口等級評價指南》,大幅提升了港口參與綠色轉型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綠色”從理念轉化為可量化、可落地的實踐指標。

頂層設計落地生根,從渤海之濱到南海之畔,我國港口的綠色實踐已形成多點開花、全域推進的格局。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以創新自動化裝卸設備與清潔能源應用成為全球綠色港口標杆﹔青島港推進港作車船電能替代,電動裝載機、叉車等新能源設備佔比超50%,讓碼頭作業告別“黑煙轟鳴”﹔粵港澳大灣區錨定綠色航運走廊建設,推動船舶清潔能源替代,開創區域協同減排新模式——一幅幅“碧海藍天映碼頭”的生態畫卷,正在中國沿海徐徐展開。

在綠色運輸組織上,多式聯運跑出“加速度”,為港口集疏運體系注入低碳活力。全國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15%左右:河北港口集團通過“海鐵聯運+水水中轉”、封閉式皮帶廊道、新能源汽運等組合方式,2024年鐵礦石綠色運輸比例達82.4%﹔欽州港依托西部陸海新通道節點優勢,推動鐵路集裝箱中心站與港口深度融合﹔上海港服務長江經濟帶戰略,寧波舟山港等11個國際樞紐海港的集裝箱水平運輸設備清潔化比例超60%——運輸結構的優化,既降低了碳排放,更構建起“陸海聯動、綠色高效”的物流新生態。

在能源結構轉型上,清潔能源按下“快進鍵”,從供給側與消耗側雙端發力構建清潔低碳用能體系。2024年,長江經濟帶完成3900艘港口岸電船舶受電設施改造,船舶使用岸電達1.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約54%﹔天津港、山東省港口集團啟用純電動與氫燃料電池集卡,並創新智能換電模式﹔福建省港口集團、寧波舟山港發展光伏發電與風電,讓港口用上“自家產”的綠色電力﹔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更實現全鏈條電動化——岸橋、軌道吊、AGV均以電力驅動,不僅消除了裝卸環節的尾氣排放,更讓碼頭噪聲大幅降低。

在生態污染防治上,立體化治理網絡持續筑牢,讓港口與自然和諧共生。干散貨碼頭揚塵治理中,天津港太平洋國際集裝箱碼頭搭建能源管控系統,以全要素數據監測支撐節能降耗﹔污水回收利用領域,南京港龍潭集裝箱碼頭、張家港港務集團港盛散貨碼頭建成雨水、再生水收集池,非傳統水源利用率超30%﹔國能黃驊港更構建“兩湖三濕地”生態水系統,實現雨水、壓艙水、含煤污水的循環利用,昔日“灰頭土臉”的煤炭碼頭,如今已成魚兒游、鳥兒飛的“海岸花園”。

綠色實踐的成效,正通過科學評價體系轉化為可量化的成果。據中國港口協會統計,截至目前,全國港口累計已有65個碼頭和1個港區建成星級“綠色港口”:黃驊港煤炭碼頭、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智能化碼頭、青島港前灣港區迪拜環球碼頭等7個項目獲評“五星級綠色港口”,秦皇島港東港區建成“五星級綠色港區”,另有51家港口躋身“四星級綠色港口”,形成梯隊化、系列化的綠色港口集群。

如今走進中國港口,藍天碧海間,智能化橋吊高效運轉﹔綠樹紅花旁,新能源設備有序作業﹔萬噸巨輪穿梭往來,與周邊生態環境渾然一體——現代化港口的生機與綠意,正是美麗中國建設的生動縮影。

隨著一個個集裝箱被運往世界各地,中國港口不僅輸送著豐富的商品,為全球港口發展提供了值得借鑒的“中國方案”,在世界舞台上展現出中國港口的獨特魅力與擔當。

(責編:孫紅麗、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