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從“起步”到“擴圍” 全國碳市場明確路線圖

人民網記者 歐陽易佳
2025年08月28日09:00 | 來源:人民網222
小字號

強制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達6.8億噸,成交額達474.1億元﹔自願碳市場,累計成交核証自願減排量達249萬噸,成交額達2.1億元——這是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截至今年8月22日交出的“成績單”。作為利用市場機制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國碳市場進入了新發展階段。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描繪中長期發展藍圖——建設一個更有效、更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

碳市場的“變”與“不變”

“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經濟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政策工具。”在生態環境部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裴曉菲介紹,2021年和2024年我國先后建成啟動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強制碳市場)和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自願碳市場)。這兩個市場既各有側重又相互銜接,共同構成了全國碳市場體系。

業內專家認為,《意見》出台釋放出長期、穩定、可預期的政策信號,意味著碳市場不再是短期試點,而是中國綠色低碳轉型進程中一項堅定不移的長效機制。

碳市場的“游戲規則”正在進化。裴曉菲表示,生態環境部將根據行業發展狀況、降碳減污貢獻、數據質量基礎、碳排放特征等,有序擴大強制碳市場的覆蓋行業范圍。建立預期明確、公開透明的碳排放配額管理制度,明確市場中長期碳排放配額控制目標,逐步由強度控制轉向總量控制。配額分配方式由免費轉向免費和有償相結合,有序提高有償分配比例。

“我們將加強對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市場的指導和監督管理,建立定期評估和退出機制,不再新建地方或區域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裴曉菲說:“我們積極發展自願碳市場,建立科學完備的方法學體系,加快生態系統碳匯、可再生能源、甲烷減排等重點領域的方法學開發。”

企業的“賬單”與“機遇”

記者從生態環境部了解到,今年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將納入強制碳市場,對全國60%以上碳排放量實現了有效管控。

《意見》中提出,要“健全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制度”“加快修訂重點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核算與報告指南”等,對於納入市場的企業和行業,無疑是一場深刻的變革。

“通過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為實現溫室氣體控排目標提供靈活機制,企業可自主選擇履約路徑,通過技術改造降低排放或購買配額填補缺口,以更低的社會成本達成總體減排目標。”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嚴剛認為,《意見》以市場機制為主渠道推進碳減排,破解“減排成本高”和“轉型動力不足”的難題。

“賬單”,也有“機遇”加快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能為哪些產業帶來利好?

業內專家認為,在全球氣候治理加速與“雙碳”目標深化的雙重驅動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從政策工具升級為重塑產業競爭力的核心機制。加快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為‌能源與高耗能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綠色技術服務業等帶來利好消息。最終形成“減排成本內部化、綠色投資增強、新質生產力培育”的良性機制。

市場如何與國際對話?

作為一個起步不久的市場,中國碳市場仍面臨挑戰:交易活躍度有待提升、價格發現功能有待完善、金融化程度較低。

《意見》提出建設“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這意味著,中國需要更深層次地參與全球氣候治理與合作。打破壁壘,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為未來可能的國際鏈接奠定基礎。

嚴剛告訴記者,需要統籌處理好強制市場與自願市場建設、服務減排與金融屬性功能、碳市場與產業能源等相關政策協調、全國碳市場與地方試點碳市場銜接的關系。

碳市場建設過程涉及多方面利益主體和政策要素,要堅持系統觀念,把全國碳市場建設擺在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積極推進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引領全球氣候治理的突出位置,著力構建覆蓋范圍廣泛、參與主體眾多、交易品種豐富、調控機制健全的全國碳市場。”嚴剛說。

(責編:孫紅麗、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