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亮:數據要素轉化要“破四難” 全民共識+多方協作是關鍵


人民網北京8月28日電(記者王天樂、任妍)8月26日,由人民網·人民數據主辦的“2025人民數據大會”在深圳啟幕。圍繞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等議題,匯聚行業智慧,探討前沿趨勢,分享實踐經驗,深化合作共識,共謀數據要素價值釋放的創新路徑。
大會期間,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劉興亮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數據作為數字經濟的“大動脈”,從資源向關鍵生產要素轉化,需攻克產權確權、定價機制、數據孤島、安全合規四大核心難題,同時需政府、企業、研究機構等多方協同,構建健康可信的數據生態,方能充分釋放其價值。
在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化進程中,劉興亮認為四大挑戰尤為關鍵。其一,數據產權確權是首要難題,當前數據所有權、使用權等界定模糊,易引發糾紛,健全產權體系是產業發展的基礎﹔其二,定價機制缺失制約數據價值轉化,盡管數據已可入表、抵押融資,但數據價值評估缺乏共性標准,定價權歸屬不明確,導致交易價格不合理﹔其三,數據孤島林立阻礙流通,大量數據分散在不同主體手中,無法有效打通,嚴重影響數據的流通與使用效率﹔其四,安全合規是底線要求,數據產業發展需法律、標准、硬件同步跟進,才能守住安全紅線。
面對數據要素變革,企業該如何提升自身數據能力?劉興亮提出三點建議,他表示,一是,數據工作需頂層設計,建議成立數據委員會,搭建數據生態。二是,專業人才是核心支撐,企業需思考通過自主培養或外部引進的方式,組建專業數據團隊。三是,企業需融入數據協同體系,借助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效應,與外部合作互補,將數據能力與業務深度結合,推動數據從“種植”到“流通”的全鏈條發展。
談及大模型技術對數據產業的影響,劉興亮表示,大模型與數據形成相互驅動的關系。一方面,大模型發展離不開數據“燃料”﹔另一方面,大模型對數據質量要求更高,推動數據標注向精細化發展,催生專業標注產業。同時,大模型也要求企業數據工作更系統化,以適配技術變革需求。他進一步表示,AI與數據未來或將形成閉環生態,即數據是AI發展的“原料”,為AI提供支撐﹔而AI又能反哺數據質量提升,例如通過技術手段替代部分人工標注,助力構建高質量數據集,二者相輔相成。
在構建可信數據空間生態方面,劉興亮明確了各方角色。政府需承擔頂層設計職責,制定法律細則、規范標准,推動數據確權、定價、流通等關鍵問題解決﹔企業作為產業主體,要將數據發展與業務結合,落實人才儲備、技術應用、協同合作等具體工作﹔研究機構需提供理論支撐與方向指引,為行業“把脈問診”,預測發展趨勢。此外,還需提升全民數據素養,形成社會共識,共同推動數據產業發展。
劉興亮認為,當前最迫切需建立三大共識與標准:一是構建涵蓋法律、行業規范、准則的完整體系,解決數據確權、定價等核心問題﹔二是建立跨域接口共識,打破地域、行業壁壘,實現數據“即插即用”的高效合作﹔三是形成數據價值共識,推動全社會重視數據產業發展,助力數據要素釋放更大能量。(實習生顧若菲、邱天翔對本文亦有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