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超導體磁場強度創紀錄
2025年08月29日09:15 | 來源:科技日報
222


科技日報北京8月28日電 (記者張佳欣)據新一期《自然·通訊》雜志報道,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一步式”3D打印方法,制造出性能創紀錄的超導體。其中,打印的氮化鈮超導體在納米多孔結構的作用下,其上臨界磁場提升至40—50特斯拉,創造了該化合物迄今最高紀錄。這一突破簡化了傳統復雜工藝,有望推動從醫學成像磁體到量子器件等多領域的發展。
早在2016年,該團隊首次利用嵌段共聚物實現了自組裝超導體。這類柔性鏈狀分子能夠自發排列成有序、重復的納米級結構。到2021年,該團隊已証明軟材料方法能制備出性能與傳統方法相當的超導體。
此次新方法則邁出更大一步。團隊採用由嵌段共聚物和無機納米顆粒組成的“墨水”,在3D打印過程中實現自組裝,隨后通過熱處理轉化為多孔晶體超導體。這種“一步式”工藝省去了傳統方法中的多重合成、粉末制備、添加黏結劑和多輪加熱等步驟,極大提高了效率。
通過該工藝,團隊可直接制備具有三重結構層次的超導材料。在原子尺度,原子排列成晶格﹔在介觀尺度,嵌段共聚物的自組裝形成有序結構﹔在宏觀尺度,3D打印可形成諸如線圈、螺旋等復雜形態,滿足不同應用需求。
本次研究最引人注目的成果來自對氮化鈮超導體的打印實驗。由於納米結構的多孔性,這種3D打印超導體的上臨界磁場達到了40—50特斯拉,創造了該類化合物超導體的最高“約束效應誘導值”。這一特性對於強超導磁體,如磁共振成像設備至關重要。他們還發現,材料的超導特性可與聚合物分子量等設計參數直接關聯,從而為性能預測提供了新工具。
團隊計劃將該方法拓展至氮化鈦等其他超導材料,並探索傳統方法難以實現的復雜3D幾何結構。多孔架構帶來的創紀錄比表面積,也為研究量子材料和開發下一代器件打開了新思路。
(責編:羅知之、李楠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DATA 之夜”:具身未來 向新綻放
- 中國數谷 今夜璀璨 8月28日 “2025數博會·DATA之夜” 在貴州貴陽震撼啟幕 近200位與會嘉賓奔赴現場 “DATA之夜”成為了 全球數智領域精英代表思想碰撞 與產業對接的舞台 走進活動現場 科技感隨處可見 人形機器人靈活穿梭 四足機器人平地奔跑 智能電動汽車跟隨音樂起舞 具身智能的魅力在此綻放 數智前沿科技在此匯聚 與此同時 來自貴陽的咖啡香氣 和“非遺”侗族大歌 為與會嘉賓 帶來聽覺與味覺的雙重感官體驗 由人民網和貴州大數據集團聯合打造的 “王陽明”數字人 “穿越”500年時光 與主持人對話 人民網數字人白澤 運用AI技術 將每一位思辨人的觀點 凝聚成“數據筑基·具身向新”的共識 “DATA之夜”的帷幕緩緩落下 但數據驅動的創新腳步從未停歇 具身智能 未來已來.…
- 評論
- 關注
推薦閱讀
打開客戶端體驗更多服務
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