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消費擴大、投資結構優化的總體態勢沒有變——
內需增長潛力巨大(銳財經)


7月份,投資、消費等領域經濟運行數據出現一定波動,如何看待近期經濟形勢、進一步擴大內需?近日,中國提出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相關部署有哪些考慮?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在8月29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內需增長潛力巨大,下一步將堅定不移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進一步做強內循環、優化外循環、搞好雙循環。
商品和服務銷售穩中有升
如何看待近期經濟形勢?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李超表示,盡管7月份部分經濟指標有所波動,但中國消費擴大、投資結構優化的總體態勢並沒有變。“我國內需增長潛力巨大,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實物消費國,人均實物消費量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比較大的提升空間﹔服務消費發展潛力巨大。”李超說。
消費方面,李超介紹,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7%,服務市場銷售總體穩定,“將商品和服務零售合並測算,1—7月增長5%左右,整體保持穩中有升”。
投資方面,1—7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在4%—5%左右﹔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信息服務業等高端行業投資分別增長33.9%、16%、32.8%,投資結構不斷優化。
李超還表示,今年入汛以來,全國多地遭遇強降水天氣,國家發展改革委全力支持有關地方做好應急處置和災后恢復重建,“今年以來,先后13次緊急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11.4億元,重點支持災區受損道路橋梁、水利堤防、學校醫院等災后應急恢復建設”。在做好應急處置的同時,有關部門未來還將聚焦關鍵環節、加快補齊短板,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硬投資”“軟建設”齊發力
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日前對外發布,明確了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總體要求、發展目標和重點方向。下一步,如何推動“人工智能+”行動落地?
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副司長張鎧麟表示,將堅持“硬投資”和“軟建設”齊發力,抓好三方面重點工作。
抓好配套政策。圍繞該意見提出的6大行動若干重點行業領域,分別制定“人工智能+”具體實施方案,進一步細化各行業目標任務、重點方向和工作舉措。
抓好重大項目。發揮好政府投資引導帶動作用,支持人工智能發展,主要任務包括:優化智算資源布局,持續在算力等領域發放“人工智能券”,推動降低創新主體研發使用成本﹔在關鍵行業方向建設應用中試基地,匯聚行業共性、優勢資源,降低技術應用門檻﹔面向重大戰略場景,開展聯合攻關等。
抓好示范引領。一方面,加強場景示范,引導人工智能模型企業、研究機構與行業龍頭企業組建交叉團隊,深挖高價值場景。另一方面,推動模式創新,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企事業單位在供需對接、要素整合、考核激勵等方面積極探索,形成新模式、新做法。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還在快速迭代演進,各行業與人工智能的融合特點不盡相同,需遵循技術和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綜合考慮技術成熟度、業務復雜度以及行業發展基礎等因素,分步實施、循序漸進。”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新驅動發展中心主任霍福鵬說。
堅定不移實施擴大內需戰略
李超表示,中國經濟運行仍面臨外部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居民消費能力和信心有待進一步提升。對於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堅定不移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進一步做強內循環、優化外循環、搞好雙循環。
打好提振消費組合拳,激發市場活力。在提升能力方面,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行動,全力促進重點群體就業,完善最低工資標准調整機制。在擴大優質供給方面,平穩有序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做好政策接續,加快首發經濟、數字消費、“人工智能+消費”等領域政策出台和實施,分類施策促進文旅、賽事、露營等服務消費。
大力挖掘潛在增長點,拓展投資增量。政府投資方面,聚焦重點領域謀劃儲備一批發展所需、地方所能、群眾所盼的重點項目,特別是對民生領域項目,研究進一步加大中央投資支持力度,減輕地方出資壓力。民間投資方面,研究出台促進民間投資發展的政策舉措,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對鐵路、核電、油氣管道等領域重大項目設定民間投資參股比例的最低要求,支持更多符合條件的民間投資項目發行基礎設施REITs(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
緊盯重點領域、重點任務,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研究制定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行動方案。持續推進市場准入壁壘清理整治行動,統一政府行為尺度,進一步規范地方招商引資行為。加快推進價格法修訂,出台互聯網平台價格行為規則,加快治理部分領域無序競爭、市場失序等問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