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未來看產業
財米油鹽︱具身智能,“吃”得好、更聰明


扭秧歌、跑馬拉鬆、開運動會……今年以來,以人形機器人為代表的具身智能產品頻繁“出圈”。在2025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數博會”)上,具身智能再次成為熱議話題。
具身智能“吃”下的數據主要分為兩種:真實數據、合成數據。真實數據即通過遙操作、動作捕捉等技術採集到的現實數據,質量較好但採集成本高昂﹔仿真數據則是基於虛擬建模等技術生成的數據,獲取成本低,但與真實數據仍有較大差異。
此外,為了提高“營養攝入效率”,行業還運用數據清洗、標注等技術手段,把數據“洗”干淨,再根據機器人的“營養需求”,合理搭配數據要素,選擇營養豐富的“菜譜”——數據集。
隨著數據要素的持續賦能,具身智能產業正在快速發展。《2025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產業研究報告》顯示,2025年,全球具身智能市場規模預計達195.25億元,中國具身智能市場規模預計達52.95億元,佔全球約27%。
隨著“硅基少年”的逐漸成長,一些“成長的煩惱”日益凸顯。世界互聯網大會秘書長任賢良指出,數據層面,高質量、多樣化數據集的缺乏成為具身智能能力突破的重要挑戰。
如何突破這一發展瓶頸?數博會上,業內專家各抒己見。
視源股份黨委書記、首席戰略資源官段宇認為,應創新數據採集與治理模式,降低高昂的採集與硬件成本,確保數據合規、安全、可用。
“通過多模態技術,將機器人不同感知數據進行融合,生成一個模擬空間,並在其中找到最佳決策點,這是具身智能今后要做好的事。”節卡機器人聯合創始人言勇華說。
為助力破解高質量數據匱乏難題,今年4月,全國數據標准化技術委員會提出,將按照專業程度建設“通識數據集”“行業通識數據集”“行業專識數據集”三類高質量數據集。截至6月底,我國已經建設超過3.5萬個高質量數據集,總體量相當於中國國家圖書館數字資源總量的140倍左右。
此外,得益於“飛輪效應”,具身智能等AI產業在“吃”進高質量數據的同時,也在產生出新的數據,成為挖掘數據價值的“富礦”。國務院近日印發的《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明確提出,支持發展數據標注、數據合成等技術,培育壯大數據處理和數據服務產業。
當“數據要素X”與“AI+”搭檔組合,將會獲得怎樣的奇妙答案?讓我們共同期待!
相關鏈接:
總策劃:孫海峰
制片人:章斐然 謝婷
監制:呂騫
策劃:申佳平 李佳
文字:方經綸
攝像:王天樂
剪輯:石雪 實習生廖小榕
設計:鄭美鈺
包裝:趙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