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城市安全“生命線”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中心,響起了警報聲。系統顯示,合肥巢湖市一個電力井內的監測裝置觸發了警報。監測中心人員第一時間發布預警,將研判報告發送至相關單位,燃氣、電力等公司的工作人員立即趕到現場處理,及時消除險情。
在監測中心的大屏上,密如蛛網的合肥地下管線被紅、黃、藍三色線條一一標記出來,點開任意一處,管徑、長度、年份等信息清晰列出。“根據這些信息,我們可以對城市裡的每一處管網進行風險評估,哪裡存在風險隱患,通過屏幕就能直觀地了解到情況。”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郭九江熟練地操作著系統。
這些監測儀器十分靈敏,一旦出現橋梁超載、電力短路、燃氣在空氣中佔比超常等問題,會自動發出警報,提醒相關人員處置險情。“從報警到信息傳至燃氣企業,所需時間估計不到1分鐘。”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侯龍飛說,輪班值守的工作人員時刻關注屏幕上的信息,據此對城市裡每一處管網進行監測。哪裡存在風險隱患,通過大屏幕就能了解情況,並及時研判、發出預警。
橋梁、燃氣、供水、電網等基礎設施,是城市運行的基礎,也是城市安全的重中之重,被喻為“城市生命線”。然而,管網深埋地下、橋梁矗立空中,如何全天候確保安全無虞?如何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第一時間部署實施警情處置?
2015年起,合肥市依托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以下簡稱“清華合肥院”),啟動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綜合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手段,搭建起城市生命線的安全屏障。
“在這裡,每一組數據都關乎萬千家庭的平安。”清華合肥院院長袁宏永告訴記者,10年來,清華合肥院著力構建“全域感知—智能研判—協同處置”的全鏈條城市安全智能化防控體系。簡單來說,就是一旦監測到預警信息,行業主管部門就與權屬責任單位牽頭,在相關部門的配合下處置風險,高效協同。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當前各類預警事件平均響應時間為7分鐘,聯合處置時間由過去的24小時以上縮短到1小時。
合肥市城鄉建設局副局長沈國寶說,目前,合肥已累計布設前端感知設備約8.5萬套(燃氣6.9萬套,橋梁1.1萬套,供水0.25萬套,其他各類0.25萬套),覆蓋137座橋梁、7316公裡管線(燃氣5005公裡,供水1484公裡,排水554公裡,熱力201公裡,中水14公裡,綜合管廊58公裡)。截至今年6月底,合肥城市生命線已累計發布燃氣管網泄漏預警562起、供水管網泄漏預警167起、消火栓預警9起、供水管網運行風險預警42起、橋梁結構風險預警53起、排水管網運行病害預警239起、排水內澇預警34起、熱力管網泄漏預警1起、熱力疏水閥預警22起,並已全部完成處置。系統運行以來,風險排查效率提高約70%,事故發生率下降約60%,城市“生命線”成為發展“安全帶”。
目前,合肥城市生命線監測中心平均每天處理數據超百億條,為保障“智慧大腦”安全運行,清華合肥院還提出了“全域感知—精准管控—主動防御”的網絡安全新方案,研究建立了“雲網端芯”物聯網數據閉環安全服務平台,突破了採集、傳輸、處理全過程數據安全防控難點,確保數據的機密性和真實性。
近年來,城市生命線工程這場始於合肥的探索,還實現了從一域向全國推廣,在70多個城市落地。袁宏永說,未來清華合肥院將繼續推動公共安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智能社會發展與治理邁上新台階。(梁 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