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今年我國人形機器人銷量有望突破1萬台,同比增長125%

人形機器人,更快更高更強(科技視點)

本報記者 谷業凱
2025年09月01日06: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小字號

  圖①:輪式人形機器人Cruzr S2與無人物流車赤兔協同作業。
  圖②:優必選推出的智能教育機器人悟空。
  以上圖片均為廣東深圳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圖③:天工Ultra機器人在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1500米比賽中奔跑。
  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供圖

  近日,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百米飛人”決賽鳴槍開跑。2台宇樹H1機器人和2台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的天工Ultra機器人參與角逐。作為本屆運動會參賽選手最多、競爭最激烈的項目之一,“百米飛人”比賽共有23組90台機器人選手參賽。最終,宇樹H1機器人率先撞線。天工Ultra機器人由於“全自主”,得以乘上0.8的成績系數,最終以21.5秒的成績奪冠。

  據預測,今年我國人形機器人銷量有望突破1萬台,同比增長125%。應用層面,人形機器人已在工業制造、零售配送、餐飲服務等領域試點投入,產業正進入規模化落地階段。

  “你追我趕、各展所長”,成為國內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生動寫照。

  趨勢一:創新應用更快

  規模化生產推進,整機成本將進一步下降﹔風險和倫理需同步研究和治理

  今年,“具身智能”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針對“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出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業態,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賽道的典型業態。

  目前,多地出台政策支持人形機器人發展,杭州將人形機器人整機、軟件算法及關鍵零部件列入市重點科研項目支持范圍﹔北京設立總規模1000億元、存續期15年的政府投資基金﹔上海提出到2027年,具身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業內專家表示,當前,人形機器人規模化“拐點”已經出現,硬件、“小腦”運動能力、“大腦”智能程度不斷提升,部分企業已實現規模化生產和交付。

  千尋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韓峰濤認為,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技術已經呈現融合發展的特點。硬件層面如關節執行器、傳感器等核心部件,技術路線正逐漸趨向一致和標准化。軟件層面,感知、決策、控制等相關人工智能算法目前仍是多條技術路線並行探索的階段。

  “隨著規模化生產的推進,核心部件成本已大幅下降。比如,新一代關節模組價格就從上千元進入百元區間。”韓峰濤說,“預計整機成本還將進一步下降,規模化應用將遵循‘工業先於物流,商用先於家用’的路徑。”

  北京郵電大學人機交互與認知工程實驗室主任劉偉認為,隨著規模化應用階段的到來,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也會帶來諸多倫理社會挑戰,“比如,當人形機器人造成傷害或事故時,責任應由誰來承擔?是生產者,所有者,還是機器人自身?其次,人形機器人在提供服務過程中,可能會收集大量用戶的個人信息,如何確保這些信息不被濫用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人形機器人的廣泛應用還可能引發人類對自身價值和存在意義的重新思考。劉偉說:“如何避免人類過度依賴機器人,保持人類的自主性和創造力,同樣需要深入探討。”

  人形機器人發展要力求造福人類。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發展促進中心研究員段偉文看來,加快創新應用的同時,要從機器人學、人因工程學、人機行為心理學等方面開展跨學科研究,及時探討人形機器人在具體場景中可能給人類帶來的風險和影響,及時進行控制治理。

  “總之,對人形機器人技術要有一定的倫理敏感性,將價值反思和倫理審視與人形機器人對人類行為和心理的影響研究相結合。”段偉文說,要從預防性、倫理設計入手,對人形機器人創新應用全周期的倫理風險進行動態調節和治理,推進負責任的研究與創新。

  趨勢二:技術水平更高

  硬件創新、先進算法、高質量數據積累等多要素協同發展﹔衛星導航定位、5G通信等智能通信技術支撐

  北京亦庄,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生態企業數量超過300家,形成覆蓋核心零部件、整機制造、系統集成、場景解決方案的產業鏈條﹔深圳南山,實現人形機器人從設計到量產的快速轉化,“上午設計圖紙,中午樓下加工,下午拿到樣品”……

  近年來,我國人形機器人原始創新、工程實現能力穩步提升,產業配套加快完善。“人形機器人的進化迭代,離不開硬件創新、模型能力提升和高質量數據積累這三大要素的協同發展。”韓峰濤說。

  優必選副總裁兼研究院院長焦繼超認為,人形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需要提升穩定性,逐步縮小體積,“比如,諧波減速器、高功率密度電機、各類傳感器等的發展,就能帶動人形機器人關節模塊和靈巧手的設計與制造水平提升。”

  除了硬件,人形機器人的另一個驅動力是算法。近年來,得益於大模型發展,人形機器人在運動能力、感知能力以及智能水平上取得了快速突破,比如融合視覺感知、語言理解與動作控制的視覺語言動作模型,就有助於為人形機器人打造“端到端”決策系統。

  韓峰濤舉例,高性能一體化力控關節和先進算法,使人形機器人得以完成疊衣服、取飲料等精細操作。同時,數據是提升機器人“大腦能力”的關鍵,通過積累更多高質量真實數據,機器人的場景應用能力才能持續進步。在焦繼超看來,目前人形機器人的學習泛化能力、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以及自主決策能力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除了自身軟硬件的創新迭代,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還有賴於衛星導航定位、5G通信等相關技術支撐。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一款集成時空感知與端側算力的機器人行動中樞——“時空算力背包”引人關注。與一般背包不同的是,這款背包的用戶是人形機器人。

  “這款背包裝有北斗衛星天線、板卡等時空智能硬件組合,能夠提供7×24小時的北斗時空智能服務。它賦予機器人動態厘米級精准定位和多模型協同推理能力,讓機器人從室內走向室外。”千尋位置網絡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陳金培介紹。

  今年的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實現了賽場內外的5G—A網絡全覆蓋。北京聯通副總經理秦洋介紹:“我們為人和機器人提供大上行、高可靠、廣連接等多維網絡能力。特別在場館內,我們通過超大帶寬將網絡峰值提升至2.4Gbps(吉比特每秒),支撐人形機器人在環境交互、實時決策、精准定位、多機協同等方面對通信網絡的需求。”

  趨勢三:綜合性能更強

  “扔掉遙控器”,實現全自主模式﹔應用場景不斷拓展,扮演多種重要角色

  前不久,優必選發布了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2。這款身高1.76米、擁有52個自由度和工業級靈巧手的機器人,能在0至1.8米全空間范圍內穩定搬運15公斤負載,並完成靈活摸地、下蹲、遠距離抓取等動作。此外,它還通過自主換電,具備不間斷作業能力。

  區別於工業場景中使用的機械臂等,人形機器人既要具備類人的物理“身體”,進而在環境中進行適應性感知和智能行動,還要兼具“小腦”的運動協調能力,以及“大腦”的視覺語言動作等的泛化和交互能力。

  “人形機器人需要全身幾十個關節精密配合,涉及機械結構、驅動系統、傳感技術、控制算法和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的深度融合,任何一個環節的短板都會影響整體性能。”焦繼超介紹。

  人形機器人整機開發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讓人形機器人聽懂指令、理解環境並自主完成復雜任務極具挑戰。以100米短跑為例,“扔掉遙控器”不是一項簡單的功能取舍。

  “遙控操作的本質是讓機器人臨時‘借用’人類大腦來完成環境感知、路徑規劃,並輔助進行動態平衡控制。而全自主模式,意味著需要機器人靠自身完成‘感知—決策—執行’閉環,自主應對可能的突發狀況。”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相關負責人舉例。

  人形機器人不能只是“運動健將”。近兩年來,國內已有多款人形機器人進廠“實訓”。焦繼超認為,“實訓”能夠讓人形機器人獲得真實環境下的性能驗証和優化機會,還可以積累大量高質量場景數據,用於算法訓練、工業場景模型優化等,“目前,我們已累計投入超過100台工業人形機器人在實際工廠環境中實訓,能實現人類水平30%—40%的效率。”

  家庭生活場景是另一個值得期待的應用場景。相較工業中執行預設、固定任務作業的“結構化場景”,家庭經常要面對非結構化、復雜的生活場景。“比如,養老機器人可以在家庭場景下提供健康管理、遠程關愛等功能。”新鬆醫用機器人事業部總經理李學威說。

  劉偉表示,人形機器人將在未來社會中扮演多種重要角色。在生產領域,它們將是勞動力的重要補充﹔在服務行業,它們可以提供家庭服務和教育輔導等,滿足不同人群的多樣化需求。“未來的人形機器人還將逐步實現人機協作與融合,它們不僅會單獨工作,還將與人類密切協作。”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01日 19 版)

(責編:衛嘉、白宇)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