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零協同、軟硬結合、共建生態
重慶加速邁向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


![]() |
圖為賽力斯超級工廠生產車間。 |
在重慶市的汽車產業版圖上,一幅由創新與變革繪制的畫卷徐徐展開。按照“整零協同、軟硬結合、共建生態”的發展思路,重慶全力打造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走進沙坪壩區青鳳科創城,拓普汽車底盤系統(重慶)有限公司的底盤車間內機器轟鳴。在這裡,一體化壓鑄成型核心技術讓鋁后副車架減重30%以上,不僅降低了能耗,還延長了動力電池壽命。作為賽力斯汽車的重要配套企業,拓普憑借技術優勢,收獲了源源不斷的訂單。不遠處的賽力斯汽車鳳凰智慧工廠,更是智能化的典范。關鍵工序實現100%自動化,24小時在線監測,“光伏+造車”零碳工廠示范項目每年發電1584萬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13284噸,展示著綠色與智能融合的魅力。
在九龍坡區銅陶北路,博世氫動力系統(重慶)有限公司的銀灰色廠房格外醒目。廠區裡,技術人員對氫動力模塊進行調試。“正在測試的這款300千瓦氫動力模塊將下線並實現規模化運營,新疆哈密載重49噸的重卡搭載它可以翻越天山。”公司研發部項目經理楊洋介紹,與一般燃料電池相比,氫燃料電池充能更快,在高海拔、低溫等環境中可以保持較好的性能,載重49噸的重卡,隻需充能10多分鐘,就能實現600多公裡續航。博世已推出多款智能可靠的氫燃料電池系統、重型電驅橋以及儲氫系統關鍵零部件,為商用車市場提供了靈活的氫動力系統解決方案。其自主研發的氫動力模塊,可適配4.5噸至49噸的冷鏈物流車、環衛車及干線重卡,並在18個省份開展示范運營。
重慶形成了以長安汽車、賽力斯汽車為龍頭,10多家整車企業協同發展的整車體系。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三大系統、十二大總成、56個部件實現全覆蓋和集群式發展。2024年,重慶市汽車產量達254萬輛,新能源汽車產量達95萬輛。弗迪刀片電池、青山工業多合一電驅等零部件產品技術和產銷規模均位居全國前列。今年1—7月,重慶市新能源汽車產量持續保持強勁增長態勢。
共建生態是重慶發展汽車產業的又一舉措。重慶加快建設“便捷超充之城”,實現所有鄉鎮、街道超快充設施全覆蓋。完善物流、金融、檢驗檢測等服務體系,實施“渝車出海”行動,讓“重慶造”汽車駛向164個國家和地區。同時,積極構建“產業大腦+未來工廠”模式,建成349個汽車行業數字化車間、52個智能工廠。
重慶憑借創新驅動、協同發展,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賽道上疾馳,向著“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的目標奮勇前行。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05日 1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