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起來!體育消費站上新風口


盛夏的鄉村籃球場人聲鼎沸,“村BA”釋放滿滿活力﹔在南方的室內雪場中,雪板飛馳,賽事接連不斷﹔攀岩館內,年輕人手涂鎂粉,沿岩壁向上攀爬﹔射擊靶位前,少年們凝神屏息,不斷刷新成績……這些新興消費場景正日益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共同勾勒出體育產業蓬勃發展的生動圖景。
9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釋放體育消費潛力進一步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擴大體育產品供給、激發體育消費需求、壯大體育經營主體、培育體育產業增長點、強化產業要素支撐、提升服務保障水平等方面,提出支持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20條重點舉措。
當前,體育產業正加速駛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在此背景下,如何進一步釋放體育消費潛力?供給側怎樣有效增加優質體育產品?需求側如何拓展多元消費場景?資本市場又應如何精准發力,為體育產業注入新動能?這些問題成為推動體育產業邁向新階段的關鍵所在。
升溫:政策暖風頻吹
體育產業正逐漸成為經濟發展新亮點。一方面,體育制造業持續發展。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我國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5.8%,其中體育、娛樂用品類零售額同比增長21.1%。另一方面,體育服務業快速增長,佔體育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20年的68.7%增至2023年的72.7%。
北京體育大學體育休閑與旅游學院和美團研究院聯合發布的《2024戶外運動線上消費發展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戶外運動線上消費人次約2億人次,消費總額超3000億元,陸地和山地運動深受消費者喜愛,消費人次佔比高達48.78%,水上運動和冰雪運動緊隨其后,航空運動也佔到5%以上。
體育消費場景的不斷創新,也讓體育產業成為融合多種業態、激活綜合效益的“引擎”。以體育賽事為例,國家體育總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河北、浙江、福建等7地一共監測了511場重點賽事活動,帶動體育及相關消費超160億元,場均帶動超3000萬元,在擴大內需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體育產業發展動能澎湃的背后,離不開政策的強力支持。近年來,國家相繼發布《體育強國建設綱要》《關於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等重要文件,將體育產業及體育消費納入頂層設計。
體育消費作為重要的改善型消費,在落實促消費、擴大內需戰略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8月2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發展體育產業和體育消費是落實擴大內需戰略的重要內容。9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意見》指出,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體育企業和體育賽事,體育產業發展水平大幅躍升,總規模超過7萬億元,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重要作用。
“政策的持續發力,為體育產業明確了發展方向,推動其從規模擴張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特約研究員田惠敏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金融支持、資金保障等手段,為體育產業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激發了市場活力和創新動力。政策還推動擴大體育消費,形成了“體育+”的多元發展格局,帶動了文旅等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
相關企業也受益於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以滑雪領域為例,記者從熱雪奇跡處獲悉,2025年熱雪奇跡公開賽舉辦期間,各雪場客流環比提升21%。同時,熱雪奇跡在廣州、成都等地的運營數據顯示,年滑雪30次以上人數年復合增長率超過了15%。
“國家高度重視全民健身,為行業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環境。”杭州樂刻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樂刻運動”)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採用“月付制、無推銷、24小時開放”的模式,降低大眾健身門檻,憑借精細化運營實現了單店盈利,目前已擁有超1400萬注冊用戶。未來,樂刻運動將繼續拓展細分服務,滿足多元化體育消費需求,培育新增長點。
潛力:資本市場大有可為
政策的確定性為創投機構指明了方向,資本正涌入智能硬件、新消費品牌、數字化服務等領域,為體育產業鏈注入活力。IT桔子(北京歲月桔子科技有限公司)最新統計顯示,截至2025年9月4日,體育運動領域已披露一級市場投融資事件16起,總金額約5.59億元﹔2024年全年這組數據分別為9起、約10.49億元。
對比來看,盡管今年融資節奏加快,但相對更“小”更“散”,大多數融資集中在千萬元級別,億元級“大單”稀缺。
對於體育產業當前的融資瓶頸,中央財經大學教授王裕雄表示,從直接融資看,已上市的企業集中在體育用品制造領域,而體育服務類企業中,小企業居多,企業體量小,缺乏明顯的規模效應,因此很難通過公開市場融資﹔從間接融資看,很多體育服務類企業屬於輕資產類企業,缺乏抵押物,從銀行貸款難度大。因此,需要通過金融創新探索無形資產抵押等方式緩解融資難問題。
凱興資本合伙人辛穎常年關注體育產業,他在接受《証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坦率說,這些年體育項目的財務回報一般。中國體育產業處於起步階段,需求側的運動消費文化、供給側的商業人才、城市的場館密度等都還在培育中,這些因素的改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創投機構更關注體育服務類企業的哪些特質?辛穎給出三條判斷標准:第一,體育產品的“成癮性”,即能否產生讓用戶“一周不來就難受”的黏性,保証復購﹔第二,跑出單元(單店/場館/場地)盈利模型﹔第三,可復制性,如關鍵人才供給、連鎖模式等。
一家創投基金的體育投資人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從供給側來看,企業已開始探索新領域、新模式。一方面,飛盤、槳板、攀岩、騎行等小眾運動的本土新消費品牌,在研發、設計和營銷上展現出活力﹔另一方面,國內專注於智慧場館數字化改造、場館運營、賽事一站式解決方案等模式的企業,也正在崛起。
頭豹研究院院長李政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體育消費市場的增長,非常依賴現金流,需要各方面的融資支持,如設立體育產業投資基金、推出體育類REITs等,支持更多優質企業上市、鼓勵頭部企業開展產業並購等。
好消息是,金融支持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及時雨”已在路上。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意見》提到,“支持符合條件的體育企業上市和再融資、發行債券、資產証券化。鼓勵用好用足再貸款再貼現政策,穩步降低綜合融資成本,確保體育產業相關經營主體及時享受政策優惠”。可以說,未來資本市場支持體育產業發展大有可為。
破局:“出海”與創新兩手抓
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國內體育產業上市公司面臨著產業結構分散與國際競爭激烈的雙重挑戰。
目前A股和港股的體育板塊上市公司,大多集中於制造業,即戶外鞋服、器械裝備。而更具增長潛力的賽事運營、體育培訓等服務型公司,尚未成為體育產業的中堅力量。產業上游“小、散、弱”的現狀,使得整個產業鏈的規模效應難以形成。
在王裕雄看來,目前在體育用品制造領域,戶外運動、冰雪經濟、材料創新和數字技術等領域的新興企業具有較大的增長潛力,部分企業已具備“獨角獸”企業的規模﹔在體育服務業方面,互聯網健身、線上體育服務,以及借助數字化智能技術將制造與服務融合的企業也值得期待。
頭部企業尋求破局的途徑之一是“出海”。2025年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多家公司通過國際化布局打開新的增長空間。
例如,有的公司在海外設廠,實現產能“出海”。專注於健身器材的江蘇康力源體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表示,馬來西亞工廠即將投產,將更便於公司拓展國際市場。
也有公司採取“品牌與模式”戰略。青島英派斯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表示,採取OEM/ODM(原始設備制造商/原始設計制造商)模式為國際健身器材品牌代加工健身器材,並開拓自主品牌的國際業務,目前自主品牌IMPULSE已打入歐洲等多個國際市場。
對於聚焦本土市場的企業而言,破局之道在於通過數字化與智能化創新,提升產品附加值,創造新消費需求。
例如,戶外用品公司探路者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2025年秋冬訂貨會上重磅發布下肢外骨骼等4款戶外智能裝備。公司有關負責人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公司推出戶外智能裝備產品,通過“戶外+芯片”雙主業發展戰略的內生增長和外延式擴張方式,進行數字化賦能和多產業融合。
事實上,體育產業上市公司的高質量發展路徑正呈現出多元化、精細化的特征。對於戶外功能面料、器械裝備等中游制造企業,核心在於技術突破與品牌升級﹔對於連鎖健身房、體育旅游平台等下游服務企業,關鍵在於模式創新與生態構建。
田惠敏建議,未來,體育企業仍需加強技術創新,推動體育產品和服務的智能化、高端化發展﹔同時,資本市場應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通過股權融資為體育企業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為體育產業核心競爭力提升注入持續動力,最終實現整個產業鏈的現代化升級。
另外,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消費者正不斷拓展運動偏好,解鎖運動“新”方式,需求正呈現多元化、精細化趨勢。但整體來看,體育消費普遍面臨著“場地少、價格高、資源不均”的現實難題。
家住北京的徐女士表示,希望運動場所能夠更加社區化、普惠化,成為家門口的基礎設施,如將健身房納入小區配套,增加免費或低價運動空間,開放學校場館資源等。
專業指導與優質賽事也成為消費者的新期待。家住北京的彭先生表示,自己喜歡的搏擊和攀岩項目都很難約課,不僅場館少、專業教練少,而且相關運動賽事的門票也是一票難求,期待未來賽事運營增強公共性和可及性。
樂刻運動相關負責人提到,未來公司將通過構建開放平台,連接用戶、教練、場館、課程研發機構、設備供應商等各方資源,建立標准化的服務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
王裕雄表示,可通過供給側創新持續釋放消費潛力,如加強傳統體育用品制造業領域的轉型升級﹔加強數字技術、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在體育用品中的應用,推動體育用品制造業企業向服務業領域拓展延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