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事流量如何變成經濟增量


賽事需求直接推動競賽表演、健身休閑、體育培訓等產業向專業化、市場化、規模化發展,帶動產業能級提升,對運營、技術、人才等領域提出更高要求。
今年以來,“蘇超”等群眾性體育賽事頻頻“火出圈”,其流量紅利正加速轉化為顯著的經濟增量。憑借突出的“乘數效應”和“帶動效應”,“蘇超”成功撬動江蘇全域消費增長,成為我國賽事經濟蓬勃發展的生動縮影。
從黔東南的“村超”到粵港澳的“龍超聯賽”,再到各地持續升溫的城市馬拉鬆,持續增長的賽事流量不斷激活內需,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賽事經濟的持續升溫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賽事IP價值迅速攀升,多元收益實現量級飛躍。頭部賽事IP憑借其稀缺性、高曝光度與強用戶黏性,市場價值持續走高,版權費、贊助金額屢創新高,衍生品、特許經營等精細化商業開發不斷拓展盈利渠道,為相關企業與主辦城市創造可觀收益。例如,2024賽季中超聯賽單賽季版權與贊助收入突破16億元﹔杭州亞運會吉祥物及周邊商品銷售額突破7億元﹔“蘇超”贊助商百萬級官方席位“一秒售罄”﹔等等。
“票根經濟”形成輻射效應,撬動多領域消費爆發式增長。門票不僅是流量的入口,更是帶動關聯消費的杠杆。大規模外地觀眾的涌入,直接刺激餐飲、住宿、旅游、交通、購物等全鏈條消費,帶來數倍至數十倍於賽事本身的直接收入,形成地方消費“爆點”。例如,常州憑“蘇超”第三輪票根免費開放全部A級景區,外地游客量單周增長43%﹔成都圍繞世運會推出100個精品消費新場景,今年1月至7月體育消費規模突破400億元﹔等等。
賽事需求推動產業鏈重構與升級,為區域經濟注入新動能。賽事需求直接推動競賽表演、健身休閑、體育培訓等產業向專業化、市場化、規模化發展,帶動產業能級提升,對運營、技術、人才等領域提出更高要求。例如,“蘇超”場館擴容與智能化改造直接拉動建筑、安防、LED、音響設備訂單增長逾三成﹔“龍超聯賽”串聯廣東佛山龍舟制造、水上表演等12個產業鏈,帶動產業增收超3億元﹔等等。
不過,我國賽事經濟發展也面臨一些挑戰。不少賽事在短期爆火后未能形成持續影響力﹔賽制設計、宣傳方式高度同質化導致觀眾審美疲勞﹔大型賽事資源集中於東部發達地區,中西部優質供給不足,且多依賴民間自發舉辦。對此,迫切需要持續優化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機制,推動賽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賽事經濟的生命力,源於其對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蘇超”消除了職業體育與普通受眾間的疏離感,提供情感出口和精神寄托﹔杭州亞運公共體育場館賽后轉化為市民文體中心,惠及居民健身需求。要將提升人民群眾的體驗感、獲得感放在首位,把“人”放在賽事經濟的每個節點去感知、去回應、去賦能,將賽事經濟效益切實轉化為民生福祉,讓賽事經濟的紅利真正惠及人們生活。
深挖地域文化,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競爭力。文化是見証城市發展的“根”與“魂”,是提升城市競爭力、增強城市凝聚力的重要手段。“蘇超”成功根植於江蘇“十三太保”間既競爭又交融的城市文化,“村超”魅力源於侗族大歌、蘆笙舞等原生態的觀賽體驗,“龍超聯賽”走紅依托“疊滘漂移”這種極具視覺沖擊力的民間競技。應立足本地歷史、民俗、產業資源,打造可體驗、可傳播、可消費的賽事符號,將文化軟實力轉化為經濟硬支撐。
做好跨界融合,推動體育文化與賽事經濟共同繁榮。單一的文化或體育活動,其影響力與經濟價值往往有限,新的經濟增長點蘊藏在不同產業的邊界地帶。“蘇超”打造“體育+文旅/商業”嘉年華、成都世運會塑造“體育+城市形象”新地標、馬拉鬆構建“體育+健康生活+城市營銷”綜合平台。要實現價值的倍增,就必須打破產業壁壘,通過“跨界融合”創造出全新的復合型體驗和消費場景,催生新業態、延長價值鏈,實現“1+1>2”的經濟效益。
加強統籌規劃,下好區域協調發展“一盤棋”。通過創新體制機制,逐步彌合區域間的“賽事鴻溝”,打破融合壁壘,統籌多元主體,鼓勵差異化、特色化賽事發展路徑,充分釋放社會創造活力,推動構建“各具特色、優勢互補、聯動發展”的賽事經濟新格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