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可再生能源替代助力綠色低碳轉型深入推進

人民網記者 王紹紹
2025年09月05日08:20 | 來源:人民網222
小字號

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綠色低碳轉型是保障能源安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抓手。近日印發的《關於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提出,推動傳統產業深度轉型,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激發全社會綠色低碳發展內生動力,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建設美麗中國提供重要支撐。

實現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具有多重意義。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能源轉型研究主任杜爾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有助於降低環境污染帶來的公共治理成本,為社會發展提供更加清潔、安全的環境基礎,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構建更加穩健、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模式。同時它還能增強本土能源供給能力、提升系統安全性,為社會穩定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大非化石能源供應力度,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加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在甘肅,海拔3000米左右的戈壁灘上,連片的光伏板反射著耀眼光芒,11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電站將太陽能轉化為源源綠電。據了解,該項目年均發電量17億千瓦時,相當於57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量。

在雲南,金沙江上游水電規劃“一庫十三”中的第13個梯級電站獲核准,項目投產后,年均發電量預計達104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准煤約34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約863萬噸。

國家能源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36.7億千瓦,同比增長18.2%。其中,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11.1億千瓦,同比增長50.8%﹔風電裝機容量5.7億千瓦,同比增長22.1%。

“推動跨區域能源協同發展與產業、能源政策協調推進,是實現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在杜爾順看來,我國能源資源與負荷分布存在不均衡的問題,需要通過特高壓輸電、跨省區電力交易等手段加快可再生能源在全國范圍內優化配置,實現“西電東送、北電南供”,緩解能源供需錯配問題﹔讓能源政策與產業政策有機結合,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綠色產業培育相互促進。

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多地依托資源稟賦,將新能源開發與當地產業結合,形成“綠電+綠色產業”的協同發展路徑。

東威海榮成市某水域上方,2.8萬塊光伏板整齊排列,板下魚蝦成群。據了解,該項目年均發電量約2347萬千瓦時,可滿足兩萬戶家庭一年用電,減排二氧化碳2.25萬噸。同時,光伏板為魚蝦遮陽降溫2—3℃,均增產一以上。

在浙江寧波,風機與光伏板將風、光資源轉化為源源綠電,梅山港區“風光儲一體化”項目全面投運,該項目2024年以來累計發電超4000萬千瓦時,相當於減少碳排放約2.4萬噸。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下,港區用電成本顯著降低。

“當前,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還面臨可再生能源波動性強、部分地區化石能源依賴程度較高、關鍵技術發展‘瓶頸’待突破、制度與市場機制尚不完善等挑戰。”杜爾順建議,既要通過技術創新和市場機制釋放可再生能源的潛力,也要通過產業政策與社會政策化解轉型過程中的阻力,還要強化能源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下一步將錨定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推動能源轉型發展,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推動能源消費增量主要由非化石能源滿足,實現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更好發揮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對完成‘雙碳’目標任務的支撐作用。”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實習生郭亦瑾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編:王仁宏、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