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十四五’這五年 上市公司在行動”系列報道——
利群股份:老品牌的新智能


編者按:近日,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人民網等媒體共同策劃推出“我在‘十四五’這五年 上市公司在行動”系列報道,旨在通過以小見大、“接地氣”的報道,展示上市公司在“十四五”期間取得的開創性成效和發展性突破,拉近上市公司與投資者、社會大眾之間的距離。
清晨五點的青島膠州智慧物流與供應鏈基地,冷鏈物流區的溫度穩定在-18℃。
極寒溫度之下,CTU貨到人揀選系統正以每分鐘30件的速度精准抓取冷凍薯條。操作員王師傅盯著屏幕上跳動的訂單數據,感慨道:“以前人工揀貨,一個班最多處理 200單,現在自動化系統一上,翻三倍都輕鬆,還沒差錯。”
這個日均處理 5 萬單訂單的智慧物流樞紐,正是利群股份在“十四五”時期打造數智供應鏈的探索。
從1933年算起,“利群”品牌在山東省已有超過90年的歷史沉澱。90多年的發展中,“利群”不僅在當地人心中成為百貨商場和家電超市的“老品牌”,也在數智化變革中迸發出新動能。
商務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的《加快數智供應鏈發展專項行動計劃》提出,“增強批發業供應鏈集成能力,推動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利群股份董事長徐瑞澤表示,公司以全產業鏈運營為核心,構建起覆蓋南北的智慧物流網絡。其中,總建筑面積30萬平米的膠州基地,不僅配備常溫與冷鏈倉儲空間,還集成了豆制品加工廠、食品加工廠、薯條廠、粉絲廠等食品生產單元,實現了“生產—倉儲—配送”的無縫銜接﹔淮安基地則聚焦華東區域,20萬平米的空間內,中央廚房與電商物流中心協同運作,為公司旗下門店提供生鮮與日用品補給。
在技術賦能方面,利群股份引入物聯網、AI 算法等前沿技術,打造無人化作業體系。在膠州基地常溫物流中心,3D 視覺拆垛機器人能精准識別不同規格的紙箱,混合拆箱效率較人工提升2至3 倍﹔環形穿梭車(RGV)以每秒 2 米的速度在立體庫間穿梭,配合輸送分揀系統,實現訂單智能分配與自動化揀選。這種“技術+基建”的雙輪驅動模式,不僅滿足公司旗下零售門店的供應需求,還為外部客戶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務,助力合作企業降本增效。
物流供應鏈的升級,還為國際市場的拓展搭建了橋梁。相關負責人介紹,2023 年 7 月,公司旗下主營粉絲產品的福盛加食品廠在膠州基地投產,依托基地的海關監管倉庫與冷鏈物流優勢,產品從生產到裝船僅需3天,90% 以上的粉絲順利出口日本,今年上半年,粉絲產品總出庫量近300噸,同比增長超30%﹔2024 年 6 月,福滿興食品廠的智能化薯條生產線投產,首批冷凍薯條於當年10月銷往歐洲,今年上半年,薯條產品總出庫量超4000噸,外銷佔比超40%,如今產品已覆蓋中亞、東亞、歐洲、南美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政策紅利持續釋放的同時,“十四五”期間我國資本市場改革也為利群股份的發展注入動力。利群股份董秘吳磊認為,注冊制改革深化、投資者保護機制完善等舉措,為上市公司提供了更穩定的發展環境。利群股份借此機遇,持續完善公司治理,構建起 “兩會一層” 的規范治理架構。
“在市值管理方面,利群股份堅持通過現金分紅、股份回購等方式提升投資者回報。”吳磊說,公司自 2017 年上市以來累計發放現金分紅超 8 億元,2024 年連續推出三期股份回購方案,截至今年7月末,累計回購金額達 5.3億元,以實際行動回報股東。(實習生朱超對此文亦有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