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REITs搭起房地產“重轉輕”橋梁


點擊播報本文,約
9月23日,深交所網站信息顯示,華夏中海商業資產封閉式基礎設施証券投資基金、華夏安博倉儲物流封閉式基礎設施証券投資基金審核狀態均更新為“注冊生效”。
據中指研究院統計,截至9月24日,我國公募REITs市場累計上市74隻,累計募集資金(含擴募)達1991.5億元。其中,包括園區基礎設施類19隻,總規模達到318.35億元﹔消費基礎設施10隻,總規模達251.94億元﹔倉儲物流10隻,總規模達211.21億元﹔保障性租賃住房8隻,總規模達121.48億元。
自2020年4月份試點啟動以來,中國公募REITs市場經過五年的發展已進入常態化發行階段,規模逐漸壯大,包括理財公司在內的投資者投資公募REITs熱情高漲。在筆者看來,這一創新金融工具不僅豐富了資本市場的產品矩陣,更在房地產行業轉型的關鍵時期,搭建起連接“重資產開發”與“輕資產運營”的關鍵橋梁,這絕非簡單的補充性融資手段,更是助力房地產企業重構發展邏輯、實現價值重塑的重要渠道。
第一,降低企業資產負債率,開拓新融資路徑。隨著房地產行業進入調整期,“拿地—開發—銷售—再拿地”的重資產傳統模式的可持續性受到挑戰,“向輕資產轉型”成為行業共識,但轉型過程中核心難題是盤活存量資產,尤其大量沉澱在商業地產、產業園區等領域的資產無法快速變現,制約企業資金周轉。
公募REITs的出現,可以將地產企業原本沉澱在自持物業中的資金釋放出來,用於償還債務、補充流動資金或投入新的輕資產項目。比如,招商基金蛇口租賃住房REIT由招商蛇口與招商基金攜手發起設立,專注於租賃住房項目投資,通過專項計劃100%持有兩處位於深圳市南山區的租賃住房項目。該項目通過發行REITs最終募集資金達到13.635億元,招商蛇口通過出售這些資產相關權益,提前回籠大量資金,減少企業自身對項目的資金投入,從而降低資產負債率。這種“非背負有息負債”的融資模式,打破了傳統信貸依賴的局限,幫助企業降杠杆的同時,避免了因壓縮投資而錯失轉型機遇,亦為企業謀求后續發展穩住財務盤面。
第二,打通商業地產“開發—運營—退出”堵點,形成良性循環通道。以往商業地產項目往往面臨“建成易、盤活難、退出更難”的困境,大量項目因缺乏退出渠道,只能長期自持卻無法轉化為現金流,陷入“重投入、低回報”僵局。
公募REITs通過將成熟物業打包上市,為投資者提供標准化的交易標的,也為地產企業搭建了清晰的退出通道——企業可在項目運營成熟后,通過注入公募REITs實現退出,回籠的資金再投入新的項目開發或升級運營服務,形成“開發培育—成熟上市—資金回籠—再投資”的閉環。
比如,華夏華潤商業REIT底層資產是青島萬象城,華潤置地將項目出售給特殊目的載體(SPV)實現資產退出,通過發行上市的退出機制募集資金,將募集到的資金投入到在建或新建消費基礎設施項目中,形成新的優質資產,實現“投、融、建、管、退”的良性循環。這種循環模式不僅提升資產周轉效率,更讓商業地產從“重資產沉澱池”轉變為“輕資產現金流引擎”,契合行業轉型的核心需求。
第三,倒逼企業錘煉專業化運營能力,構建輕資產轉型內核。公募REITs的收益主要依賴底層資產的租金收入、物業費等運營收益,投資者對資產的運營效率、現金流穩定性、可預測的盈利能力有著嚴格要求,這會倒逼多數企業跳出“重開發、輕運營”的慣性思維,從“開發商思維”轉向“運營商思維”。
這意味著,地產企業若想通過公募REITs實現資產証券化,必須要在項目定位、招商管理、客戶服務、資產增值等環節提升專業能力。例如,部分參與公募REITs的產業地產運營商,通過優化產業生態、引入優質企業、提供定制化服務,提升園區的出租率和租金水平﹔倉儲物流運營商則通過智能化管理、優化配送效率、構建多資產組合及多元化租戶體系等手段,增強底層資產盈利能力。這種“以市場需求倒逼能力提升”的機制,推動地產行業從“拼土地、拼資金”的粗放模式,轉向“拼運營、拼服務”的精細化模式,為輕資產轉型注入可持續動力。
五年實踐証明,公募REITs搭建起房地產行業從重到輕、從粗放到精細的轉型橋梁。對擁有優質運營性資產的房企而言,要積極抓住公募REITs帶來的機遇,加速整合底層資產股權結構,構建以專業化運營為核心的新發展模式,持續為投資者創造長期價值。未來,公募REITs將持續作為連接金融資本與產業資產的紐帶,為房地產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